衛星城的建立,把城市規劃與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繁榮,文明程度的提高,作為衛星城發源地的英國建立衛星城的目的之一是如此,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新加坡、中國等也是如此。在意大利,其特點是城鄉一體,統一規劃,特別注重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在美國,衛星城的建立,即“市郊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化的城市群。中國正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也可以說是在探索一條城鄉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
衛星城的建立,促進了各國現代化城市的發展。隨著衛星城的發展,衛星城的功能逐漸多樣化,於是,世界各地湧現了許多的科技城,如美國的“矽穀”科技城,英國劍橋大學附近的“倫敦西走廓”,日本的築波科技城,比利時的盧旺科技城、法國的南法蘭西島科技城等。我國大城市的科技城,如北京海澱的科技開發區,武漢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科技城一般靠近主城,也有遠離主城的。科技城的發展,促進了各國城市的現代化。
總之,衛星城的理論與實踐不僅對英國的城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世界各國都具有普遍的意義。然而,衛星城的建設,也有令人苦惱的難題。一是建立衛星城投資太大,增加了財政負擔;二是衛星城距城市中心較遠,增加了交通負擔;三是下遷和新建工廠企業濫占郊區土地,造成了土地的嚴重浪費;四是衛星城的建立基礎設置不全,重經濟,輕管理,環境欠佳。建立了衛星城,各國大城市中的人口稠密、住宅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依然存在。這是因為,衛星城的建設是各國實現,城市化的一種途徑,或者說是城市化的必經階段,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則不可能徹底解決大城市的城市問題,也不可能實現各國城市化的目標。1987年英國停止了衛星城的建設,頒布了“內城法”,突出舊城的改造和發展,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如此。當然,衛星城是要建立和發展的,但它不是城市發展的當務之急,而是各國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夭,中國城市發展的道路應該是:大城市現代化、國際化;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麵化;小城鎮合理化,集中化。其具體內容如下:
(1)大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建立衛星城,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大城市的城市問題,而城市發展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當代大城市發展的趨勢是現代化和國際化。我國衛星城發展曆史短暫但進步長足雖然各地的曆史、經濟、文化等條件發展極不平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大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成為必要和可能。所謂城市現代化,其要求是城市經濟現代化、城市建設現代化、城市管理現代化、城市文明現代化、城鄉關係現代化。實現城市國際化,必須首先達到城市現代化,隻有達到城市現代化,才能實現城市國際化。
國際化城市還應具備下列條件:資本構成國際化、經濟貿易外向化、交通電信國際化、科技交流國際化。當然,國際化城市的模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保持著某些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應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從功能上看,有綜合性的國際大都市,也有專業性的國際大都市。從作用上看,有全球性的國際大都市,也有區域性的國際大都市。對於某一個具體的國家,國際性城市模式的選擇,要考慮到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要注意與其它國家現有國際性城市的聯係與分工問題。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給國際性城市發展以具體定位,為其展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建設國際性城市最具現實意義的是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上海、天津、青島、大連、南京、重慶、武漢等城市,首都北京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具有建設國際性城市的實力。我們認為: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區域分工的特點,考慮現有的開放程度,可從上述三個地區中選擇條件較好的城市作為中心,製定綜合配套的國際性城市發展戰略,然後區別不同模式,分階段進行。無論是建立現代化城市還是建立國際化城市,都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政策法規,在加強宏觀管理和調控下,使城市的經濟、文化、科技、交通、郵電通訊等迅速發展,廣泛交流;必須創造良好的城市發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境界高雅,增強溝通。必須建立健全適於本國和符合國際慣例的完備的法律體係,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高效的管理體製和辦事規劃,使城市健康地發展。
建國以來,我國城市發展的指導思想一直是控製大城市的規模,今天看來,這不僅反映對大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估計不足,而且對大城市的問題也看得過於嚴重。其實大城市的多種“城市病”都是可以醫治的。經濟生活的實際需要早就衝破了這種限製。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肯定了城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主導作用,並提出“充分發揮城市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為依托的,不同規模的、開放式、網絡型的經濟區。”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又強調“首先是大中城市建設成為多功能的、現代化的經濟中心”。這既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也是我們在實踐中邁出的前進步伐。
(2)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麵化。建立衛星城是發展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解決大城市的一些城市問題,但是大城市的城市問題有來自大城市內部的,也有來自大城市外部的,如人口流動問題,所以,中國的城市發展還必須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麵化。中等城市一般都是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中心,在我國城市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城市一般都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較好的技術條件,它接受大城市的先進技術和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較強成為大城市聯係小城鎮及鄉村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近幾年全國十幾個中等城市脫穎而出一躍成為“明星城市”,這充分反映了中等城市在我國城市化中的活力和潛力4兌明了中等城市發展的條件。
中等城市合理化,既要在中等城市的數量上有所發展適當提高中等城市在城市總體中的比重,又要加強現有中等城市的規模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資源特點、工業基礎、交通運輸條件和全國生產力的布局,明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點抓好支柱產業,努力發展配套產業、第三產業,推動科技進步。
對規模較大的中等城市,要適當控製其用地規模和人口,防止朝大城市方向盲目發展。此外,對規模較小、人口較少的中等城市,應在搞好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適當擴大發展規模。
中等城市全麵化,是指必須使中等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功能全麵化,以分解大城市的城市困難。我國現有的許多中等城市既有專業型的,又有綜合型的,中等城市應為專業型與綜合型的統一體,這不僅是為解決大城市的城市問題,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需要。因為,整個城市體係是由不同規模城市組成的大體上類似一個寶塔形,隻有通過中小城市才能連接廣大農村和眾多地區;也隻有大中小城市配合協調發展的完善城市體係,才能實現我國城市化的重要目標,完成城市體係承擔的繁重任務。
小城鎮合理化、集中化。解決大城市的城市問題,不僅取決於中等城市的合理化、全麵化,還取決於小城鎮的合理化、集中化。小城鎮一般是縣級行政區範圍的經濟、政治、文教中心它與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係。隨著我國農村的生產力發展及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我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必將逐步減少大量農業人口要向城市人口轉化。大力發展小城鎮,將有利於吸收和消化農村剩餘人口極大地解放農村勞動生產力促進我國城鄉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城市化。
小城鎮合理化是要把現有非農業人口不滿20萬的小城鎮建設好提高其質量;還要根據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嚴格按照設市標準新建一批小城市包括衛星城的建設。這就要求把那些符合建製市條件的小城鎮穩妥地升格為市把具備建製鎮條件的集鎮升格為鎮。目前我國城市體係結構是比較合理的今後小城鎮的建設是合理發展,使其良性運轉,充分發揮其作用。
小城鎮集中化,是強調小城鎮的建設,首先要搞好工業生產力的布局特別是鄉鎮企業的選址和布局能集中的應盡量集中,以發揮規模效益的作用利用小城鎮的建設和管理。其次根據國家財力和物力的實際情況政府要製定和完善城市建設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有計劃、分階段地組織農民自己建設小城鎮鼓勵和幫助農民建房向本轄區的小城鎮靠擾積極改變農村貧窮落後的麵貌。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和其它經濟以及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不斷提高農民素質,使鄉村城市化躍上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