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皋上任之初,溫州境內出現少見的旱災,情況十分嚴重,導致李皋所轄境內顆粒無收,一時間糧價暴漲,一鬥米要賣數千錢。饑民們紛紛奔走相告,四處求糧而終無結果,眼看著有不少人餓死街頭。但百姓們不知道溫州官府的糧倉裏卻存有數十萬石糧食。但是李皋還在赴任的路上,誰敢輕易開倉放糧。
常言說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怎樣救濟災民是李皋的事情,在李皋沒有到任之前,誰都不能輕易插手此事,更何況沒有朝廷的旨意就開倉放糧,是要掉腦袋的,誰都承擔不起這樣的罪名。
李皋還未到任,便遇到這樣棘手的事情,心急如焚。眼看著饑民餓死路旁,李皋顧不得多想,日夜兼程趕到州府衙門。
李皋帶著滿身的疲憊,顧不得換下滿是塵土的衣服,直奔糧倉,砸開門鎖,開倉放糧。他告訴手下人把倉門拓寬,開倉把糧食發給饑餓的百姓。
聽了李皋的話,手下的官員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他們深知此事非同小可,恐怕要惹來殺身之禍,於是紛紛勸李皋先奏報朝廷,再開倉發賑濟糧。皇帝的旨意一下,開倉放糧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沒有旨意,私自放糧就是死罪。
李皋看著跪在自己麵前的官員,又回想起沿途餓死的百姓,含淚說道:“看看這境內的百姓吧,再不開倉放糧,就會有更多的人餓死,諸位於心何忍,人命關天的大事,如何等得?”李皋憤然脫去身上的官服,接著說道:“倘若殺了我李皋一人,能救活成千上萬的百姓,李皋寧願一死,以謝百姓!”官員們被李皋的話語所感動,和李皋一起開倉放糧。
事情處理妥當後,李皋馬上上報朝廷請求處罰。得知此事的唐肅宗並沒有治李皋的罪,反而嘉獎了他。由於李皋的措施得力,及時賑濟饑民,挽救了數十萬人的生命。
這樣的事,在李皋的身上有很多,救民安民是李皋為官之根本。
唐貞元初年,李皋任江陵尹時,漢水古堤因為年久失修,緊靠古堤的兩大片土地經常遭災,導致田地荒蕪,無人墾種。得知此事的李皋,組織百姓修堵古堤,重新得到了良田5000頃。為了使這片良田有人耕種,他允許流民自占田地,又在江南廢州上蓋起房舍,使得有2000餘家百姓安居在此。
李皋雖身為皇族,但卻深知百姓的疾苦,這與他的生活經曆有著直接的關係。李皋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的精神為後人所傳頌。
周世宗熔化銅佛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之謂道。
(唐)韓愈
1000多年前的後周出了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周世宗,他的名字叫柴榮。他登基的時候,中國的大地上四分五裂,許多小國家同時並存,戰爭連年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精神上非常痛苦。為了擺脫世俗的苦惱,許多人在佛教裏尋求解脫,於是,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一時間,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建造佛像、佛寺、佛塔。本來就貧苦不堪的老百姓又多了一項負擔。但他們希望從佛教的信奉中獲得安慰。
周世宗雖然生在深宮,長在深宮,又做了一國的皇帝,但他非常體恤下情。他想:“四海剛剛平靜一點,老百姓正要休養生息,現在興起信佛之風,豈不是讓老百姓的苦日子雪上加霜嗎?我作為一國之主,一定要扭轉這種不良之風。”
於是,周世宗讓朝臣起草了一道法令:“鑒於大興土木,建造佛像、佛寺等耗盡民膏,禁止再造寺廟、銅佛;原有的佛像,除少數留作祭祀外,其餘的統統燒化。違者重懲!”法令張貼出去之後,周世宗立即命令各地的官員將所在地方寺廟中的一座座金光閃耀的銅佛用爐子熔化。
麵對這突然而來的法令,許多老百姓非常生氣,特別是看到自己平時供拜的一座座大佛被大火熔化掉,心裏很不理解。有的人氣憤地說:“我們老百姓信教,關皇上什麼事。這點精神信仰皇帝都要奪走,我們以後怎麼活啊?”
老百姓的怨言傳到了皇宮,一些大臣心中感到很不安,就對周世宗說:“自從化佛的告示張貼出去之後,現在老百姓議論紛紛,都對化佛的舉措不滿。長此以往,恐生變故。既然老百姓喜歡佛像,就讓他們去供奉好了,何苦讓大家怨恨皇上呢?”
周世宗聽了大臣們的話,還是沒有改變原先的主張,他堅定地說:“老百姓信仰佛教,不過是要佛祖保佑他們過上好日子。我們要老百姓化掉佛像,為的就是禁止財富的浪費,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正合了佛祖的本意,有什麼不好呢?再說如果全國佛寺林立,香煙繚繞,人力物力都耗在了寺廟,老百姓日子沒法過了,天下的安定不就成了一句空話了嗎!現在,老百姓雖然一時不理解,但時間長了,就會知道我們的用意的。”在旁的大臣們都被周世宗的一席話說得服服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