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體恤愛民仁心仁德(3)(1 / 3)

唐太宗巡視災區,看到茫茫大水飄著的死屍,傷心地掉下了眼淚。他對身邊的大臣說:“這是我的過錯啊!我對不起天下的百姓,如果這被淹死的人是我的親屬,我……”

他再也說不下去了。唐太宗的船駛到一座山邊,山上有許多避難的百姓。他下了船,告訴百姓:“朕會幫助你們渡過難關的。”

船繼續行駛,突然前方有一條小船上傳來小孩的哭聲,眼看著小船就要被浪衝翻,太宗傳令速去救小船上的人。這條小船上隻有一個10來歲的小孩兒,唐太宗撫摸著小孩,問他:“你父母呢?怎麼隻有你一個人在船上?”

小孩說:“我的父母被大水衝走了,他們先把我放在了這條小船上。”

唐太宗眼中噙著眼淚,緊緊地攬著這個孤苦的小孩。

唐太宗回到長安之後,撥了大批糧食到災區,而且也征調了大批軍隊去修黃河大堤,百姓無不由衷地感謝太宗。這樣沒過多少年,唐朝國力蒸蒸日上,人口漸漸增多,社會穩定,商業發達。後人因太宗年號“貞觀”,所以把他的統治稱作“貞觀之治”。

唐太宗處處為百姓著想,為民謀福,解民之難,所以才會得到百姓的支持,使唐朝成為中國曆史上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強盛的時代。

姚崇滅蝗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孔子

唐玄宗時期,天下時常鬧災荒。山東的蝗蟲鬧得最凶,拇指大的蝗蟲成群結隊,飛起來遮天蔽日,黑壓壓的一片;落在了老百姓的莊稼地上,密密麻麻的,頃刻之間,莊稼就會被蝗蟲啃食殆(dài)盡。老百姓拿蝗蟲一點辦法都沒有,每次隻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的莊稼去喂了蝗蟲。地方官多相信謠傳,說什麼蝗蟲是神蟲,不能捕殺。還組織老百姓燒香叩頭,祈求上天保佑,收回神蟲。上天根本不吃這一套,照樣年年“降”蝗災。

到了公元716年,山東有些地方的蝗蟲空前肆(sì)虐,蝗蟲飛過的地方,片葉不留。老百姓隻好吃草根和樹皮,挖觀音土果腹。

當時在朝廷裏做宰相的是唐玄宗提拔重用的姚崇,他得到了山東鬧蝗災的報告後,非常重視,立即下令當地的官員們帶領老百姓開展滅蝗。為了使滅蝗能夠順利地進行,姚崇還派了禦史到山東去督促滅蝗,並帶去了一些滅蝗的方法。但是姚崇的計劃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一些地方官員把宰相姚崇的命令當成了耳邊風,至於那些派下去的禦史更是沒有被放在眼裏。

有一個名叫倪(ní)若水的地方官公開拒絕禦史的督促和檢查,他居然直接給姚崇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蝗蟲是神蟲,不是人力能夠消滅的。皇上應該多做一些有德行的事,這樣才能真正感動上蒼,上蒼就可以把蝗蟲收回去。”姚崇看了倪若水的信,猛地扔在了桌子上,說:“這不是明擺著要違抗命令拒不滅蝗嗎?”他馬上給倪若水寫了回信說:“要是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消滅蝗災,那麼你管的地方蝗災那麼多,難道說你是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嗎?你眼看莊稼被蝗蟲吃掉,竟忍心不救,將來鬧成饑荒,你怎麼辦?”姚崇還針對有些地方官員散布的“殺蟲太多,就會降災”的流言蜚(fēi)語氣憤地說:“要是滅蝗會招來災禍,我姚崇一個人承擔就是了!”為了消除老百姓滅蝗的顧慮,姚崇還派手下的人到災區去做生吃蝗蟲的表演。

由於姚崇積極采取滅蝗的措施,有效地遏止了蝗蟲的蔓延,山東地方避免了一場大的災荒。

李皋開倉濟災民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

在我國古代,皇帝貴為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就連他說的話都是“金口玉言”,不可違抗,如同法律一般。

在這樣的社會中,盡管談不上擁有法治,但一些相關的規定還是非常嚴格,這樣的規定不能觸犯,更不能違反。

在當時,官員遇到重大事件,沒有及時報請上司或是沒有得到上司的批準,便自作主張擅自處理,往往會落得個“專擅”的罪名。要是恰巧遇到需要皇帝批準才能辦理的事,那就更加麻煩了。這種情況需要等待皇帝下達“聖旨”,才能依旨行事。如果先行處理,往往會惹來殺身之禍。唐肅宗時期,有這樣一個為救民於水火,不怕殺頭,擅貸賑災糧的好官,他就是當時深受百姓愛戴的父母官李皋。

李皋,字子蘭,是唐朝皇室的後裔。他的祖父就死在武則天的手中,家裏的壯年人統統被誅殺,小孩子也都被賣為奴。唐中宗以後,李皋家的爵位才得以恢複。

安史之亂以來,溫州屢遭戰亂,百姓家中均無隔夜之糧,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皋正是在這時候來到了溫州,任溫州長史,因為他措施得力,將溫州境內管理得井井有條,沒有多久就監管全州的政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