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二年(1404)5月,濃墨般的烏雲伴著滾滾的雷聲遮蓋了江南水鄉,隨著便是瓢潑大雨從天空傾瀉下來,轉眼之間,水天渾為一色,一切都被籠罩在大雨之中。
雨一天天不停地下著,烏雲仿佛被定在了空中,盡情地發泄著自己的不滿。躲在村舍中的人們駭然無措了,他們紛紛跑出家門,來到田間,望著一片汪洋,望著黑沉沉的天空,不由感到一陣恐懼——一場災難來臨了。
明朝嘉靖年間修的《吳江縣誌》中,把這場水災記到了《災異》類中:永樂二年5月大雨,田禾盡沒。兒女輩呼父母索食。男婦壯者,相率以糠雜菱、莢、藻、荇食之。老幼入城行乞,實在沒有活命辦法的,隻有投河自盡。
這場大水災波及蘇、鬆、嘉、湖、杭五府,這五府正是江南最富庶的產糧區。
6月,朝廷得到地方官府的災情報告,明成祖立即決定對災區開倉賑濟。在下詔賑災的同時,他考慮選派一名得力的官員前往災區主持賑濟之事,而他幾乎毫不猶豫地選定了新任的太子少師姚廣孝。
得到成祖的詔令,姚廣孝立即動身,回到了闊別20餘年的故鄉。一個當年托缽的遊僧,如今卻是衣錦還鄉的欽差大臣。但是,昨天他“威聲赫赫,車徒甚盛”奉旨離京,今日看到的卻是故鄉水災的慘景。望著那些垂死掙紮的災民和到處可見的棄屍,他震驚了。這次回鄉對姚廣孝來說,絕不僅僅是榮耀,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
從蘇州到鬆江(今屬上海),從杭州到嘉興,姚廣孝奔走於各府縣之間。他要督促各地官府開倉發米,賑濟災民,幫助他們渡災,還要同地方官員核計免稅。對於如實報災,認真賑濟的地方官員,姚廣孝給予表彰支持;對於以淹報稔,一味催辦租賦的地方官員,姚廣孝查實後均予責罰。
這位70高齡的老人,不顧大雨過後夏日的炎熱蒸曬,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這場救災工作之中。在姚廣孝的主持下,各府縣開倉放糧,並且免去了當地田賦60萬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民們的負擔。
救災工作之暇,姚廣孝喜歡穿上一襲舊袈裟,去訪尋鄉裏故舊親友,並把成祖賞賜的金帛分贈給他們。他那在貧困中度過一生的父母均已亡故,因為家貧沒有墓地,連遺骨和墳墓都不曾留下,姚廣孝想祭掃一下也已不可能,他隻好請人製作了父母的靈位,放進了少年時出家為僧的妙智庵中。
姚廣孝徒步走到故友王賓家中,兩位老朋友見麵,有說不完的話。王賓為此專門撰寫了《賑災記》,頌揚了姚廣孝為民放糧的功德。
這位身居高位的功臣,在家鄉父老麵前,依然是往日的僧人,他下令將數以萬石計的糧食分賑鄉民,自己卻經常隻是吃些身邊帶的幹糧。百姓忘不掉姚廣孝的功德,盡管後來有人出於對他幫助明成祖奪位不滿,造謠誣蔑他,但是蘇州人民還是為他建造了祠堂,樹碑立傳,作為永久的紀念。
徐九思巧施救濟
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為吾赤子不可令有菜色。
——(明)徐九思
徐九思,字子慎,江西貴溪人,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代老臣。雖一生官職不高,但深受百姓愛戴。
明朝嘉靖年間,初任句容縣知縣的徐九思已經40歲了。在擔任知縣期間,因為他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句容縣百姓的擁護。
徐九思任知縣時,深知百姓的苦衷,他懂得要想使百姓日子好過,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首先就是要減輕他們的負擔。為了避免縣吏們徇私舞弊,縣裏的大小事務,都由他親自處理。他的舉動自然引起了一些縣吏的不滿,但他身後有句容縣眾多百姓的支持,誰都拿他沒有辦法。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徐九思盡管為五朝元老,但是他從未被人重用過。
徐九思心係百姓,處處為民著想,同時他的為官理念也常常影響著手下的官員。在他的帶領下,官吏們開始注重民生,體察百姓疾苦。
徐九思勤於政務,重視勞動生產。為了平衡稅賦徭役,從調查情況,到落實任務,他都親曆親為。他對那些單身的窮苦農民特別關心,對當地的那些地痞無賴們則毫不手軟。一向節儉的徐九思節省日常辦公費用,采石塊鋪路麵,使來往行人得到方便。徐九思還根據縣裏舊有檔案,把仍存在官府裏的農民賣鹽後的鹽引錢還給了農民。
倘若遇上災年,穀價大漲。巡撫拿出倉中積穀數百石,讓縣裏“平價”賣出,而糧款要還於官府。
徐九思時常囑咐手下的官員:“能夠買得起糧食吃的,都是富豪人家,現在的貧民就是平價也買不起了。”
於是,把救濟糧拿出一半,以高價賣出,剩下一半的糧食用來煮粥,分給饑民。距縣城較遠的山區的窮人,可到附近富人家取糧,縣裏替他們付款,這樣一來使很多窮人在災荒之年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