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體恤愛民仁心仁德(5)(1 / 2)

張吉安處處為百姓著想,深得上司的賞識,嘉慶五年,張吉安被派到了永康接著當他的知縣。這一年夏天,永康遭受了特大水災,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苦之中。按照慣例,凡是遇到大災之年,各級官員必須逐級請示,上報解決救助災民的辦法,經過逐級的審核後才能最後實施。這樣一來,往往請示與批複的時間過長,就會出現有災不敢救,能救也不救的局麵來。

張吉安麵對如此嚴重的水災,看著數以萬計的災民無家可歸,張吉安心急如焚,他顧不得向上司請示處理辦法,立即趕到災區現場指揮救災。他組織人為災民搭起了帳篷,算作是臨時的住處,使得很多的災民暫時有了棲身之所。張吉安還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穩定當地災民的情緒。他發動人員組織救助被大水圍困的百姓,可以先用船給這些人送去可以食用的東西,暫時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對那些溺水身亡的人,妥善處理他們的後事,讓還活著的人心裏稍有安慰。

張吉安向巡道請示,希望能再撥錢糧賑濟災民,以解決災民的實際問題。恰好,巡道正有一肚子的火沒出撒呢,張吉安成了他最好的發泄工具。因為張吉安沒有按時向巡道報告災區情況,弄得巡道很被動,被上司狠批了一頓。這個時候,就算張吉安說再多的好話,也不會起作用,更何況還是伸手要錢的事情。巡道以“偏災向不查辦”為言,拒絕再撥錢糧。張吉安實在沒有了辦法,搬出了巡撫大人阮元,向他陳述了災民的生活狀況,張吉安的話入情入理,終於說動了巡撫阮元。張吉安的請求終於獲得了批準,撥下的賑災糧及房屋修補費很快分發到災民手中,災民們無不感激地落下淚來。

一晃兩年過去了,水災對生活的影響剛剛有所好轉,又出現了大旱,災情最為嚴重的要數麗水縣。巡撫阮元知道張吉安體恤百姓,真正為百姓著想,所以把他調到麗水縣,徹底解決百姓在大災之年的實際問題。張吉安不負重托,馬不停蹄地趕往災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旱工作中。麗水縣境內山多,地形險要,張吉安看到許多山民到縣衙打官司,既費時又耽誤農活兒,於是進山住在到寺院裏處理訴訟案件,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麗水縣的問題解決了。張吉安在浙江10多年,所到之處多為災區,但他能心係百姓,把解決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使得百姓安然度過大災之年。張吉安去世之後,有許多百姓不懼路途遙遠,前來吊唁,為的是能送送這位救百姓於危難的好官。永康縣的百姓為他修建祠堂,以示紀念。隨後,餘姚、新城、麗水等地也建祠紀念。

與那些在災荒之年知情不報,或是侵吞賑濟錢糧的貪官相比,張吉安的確是一個難得的好官。

王鼎一心為民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孟子

王鼎,字定九,陝西蒲城人。他在宦海奔波一生,為人正直,一心為公,憂國憂民,為民解困,做了不少好事。王鼎在任軍機大臣期間,多次奉清朝皇帝之命外出查辦疑難案件。幾十年間,他共曆九省,辦大小案40餘起。每案他都酌情審理,秉公執法,“判斷明允”,並懲處貪官汙吏。

1841年夏天,黃河從河南開封附近的祥符決口,王鼎受命治理黃河。當時,禍水橫流,奔騰不羈。一些昏庸的官吏,竟置人民的死活而不顧,認為燃眉之急不是堵口治河,而是先遷省城以避水禍。王鼎聽說以後,非常氣憤。他慷慨陳詞,力排眾議,並積極采取措施,保守危城。此時,開封城下,四麵被水包圍,頗有旦夕傾圮之危。74歲的王鼎親率官吏,日夜巡護城池,終保危城無恙。堵河工程開始後,他又不畏艱辛,駐紮在工地,和民役一道露飲星宿。他晚上操勞經常通宵達旦,白天疲倦時就躺在轎子中休息片刻。治河6個月之久,很少返回省城行館就寢。在王鼎的督察指揮下,堵河工程終於按期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