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體恤愛民仁心仁德(6)(1 / 2)

後來,魏源在興化縣處理事情極為順利,凡是“魏老爺”發令要做的事情,無不按時完成。他發動百姓趁冬季水枯之便,疏通河道,沿河堤植柳,興修水利。魏源為了永久性地解決啟壩問題,他深入調查,親臨第一線,指揮河堤重建工程,保障了興化縣等下河七縣人民的安居樂業,人民鹹頌其德,匾額楹聯,詩詞頌賦,雲湧而至。其中有“時方渾噩,公己研求。卓彼先覺,如有隱憂。牛刀初試,砥柱中流。淮揚保障,千載寡儔”的話,對魏源的肯定,是貼切的。

在魏源身上,人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用大半生時間求取功名的魏源,看到了一個不怕犧牲、救民於水火的魏源,看到了一個正直的讀書人,也看到了一個封建時代基層官員的為民謀福祉的形象。

翁同和賑濟災民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

1893年7月,北京地區連降暴雨。積水造成了全城嚴重的交通堵塞,在長安街上,大水已經淹到了行人的膝蓋,車輛無法行駛,在天安門內也能聽到湍急的水流聲。大雨造成了許多民房的倒塌,死傷人數不斷上升。到了7月中旬,永定河突然決口,洪水在京郊地區泛濫成災,許多村莊淹沒在波濤之中,死傷民眾不計其數。

翁同和當時在戶部(戶部是當時管理全國人口和錢糧的國家機構)任職。他所住的京城東單頭條胡同內,牆倒屋漏,十分危險,但他顧不上安頓自己,他心中掛念著京城內外的老百姓。使他感到氣憤的是,盡管災情嚴重,可許多官員們還在一個勁地籌辦慈禧太後的大壽慶典。

一天,朝廷通知他到關防公所議事,討論慈禧太後慶典經棚牌樓圖樣,他生氣地說:“水災如此嚴重,你們卻還在大興土木,連老天爺也要警告了!”說完,他便帶著一批官員到京郊去了解災情。他走村串戶,勞累奔波了一個多月。在感染嚴重痢疾的情況下,他拄著拐杖,讓侄孫攙扶著涉水前往災情最重的高碑店、張家灣、海澱、長辛店等地察看。他每到一處,總是先仔細地察看救濟災民的粥廠。有一次,當他看到一個粥廠的粥鍋裏米粥太稀時,立即指示增加米量。他看到一群群失去親人、孤苦伶仃的孩子和衣不遮體、頭上紮著花白細辮的老人和婦女跪在地上向他叩頭呼喊:“大老爺,救救我們吧!”平日性格剛強的他,竟止不住流下傷心的淚水。“千裏波濤孤枕上,萬家饑饉(jǐn)夢魂中”,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沒有顧上休息,又帶著民工前往通州糧倉領米賑(zhèn)濟災民去了。

管理通州糧倉的官員許某,平時管理不善,致使大批糧食黴爛,虧蝕嚴重。更為惡劣的是,暴雨期間,他不僅不帶領老百姓救災,反而跑回京城操辦女兒的婚嫁。由於大雨襲來時糧倉無人看管,致使大部分倉米受潮。許某本人擔心被追究責任,在接到朝廷要他撥米賑災的命令後,居然打算以次充好,趁機將這批受潮變黴的倉米拋出去。

翁同和來到糧倉了解到實情後,極感震驚,他嚴厲地斥責許某說:“你身為管倉人員,擅離職守,致使倉米受淋,該當何罪!你又拿這些腐爛變質的糧食去敷衍老百姓,良心何在?看來你是吃了豹子膽了!”許某生怕丟掉烏紗帽,更怕殺頭,連忙改口同意換發粟米、高粱。但粟米和高粱根本不在通州,還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運來,加上道路被洪水衝垮,交通十分困難。遠水解不了近渴,京郊數10萬災民正嗷嗷待哺。時間不容再拖,翁同和情急之下,立即打電報給天津的李鴻章,讓李用小火輪將天津的大米火速運到通州,救濟災民。李鴻章接到電報後,連夜派人將大米運來了。由於翁同和的努力,賑濟京郊災民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林肯解放黑奴

隻要千百萬勞動者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跟隨本階級的優秀人物前進,勝利也就有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