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欲速不達見深情
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妨臣,則賢臣不至。
——荀況
齊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時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這一年,齊景公到少海出遊。遊興正濃的時候,突然有人從國都趕來報告,說:“國相晏嬰得了重病。如果國君不能馬上回京,恐怕就見不到他了!”景公聽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過神來,命令最好的馬車夫韓樞駕著最快的駿馬繁駔(zǎng),立即趕回京都。韓樞使出了渾身的節數,繁駔奔馳如飛。頃刻之間,已行了數10裏路。然而,景公仍覺得車子太慢。他奪過了韓樞手裏的鞭子和韁繩,親自駕馭起來。嘴裏還不住地叨念:“晏嬰啊晏嬰,我的好愛卿,我說什麼也得見上你一麵!平仲啊平仲(晏嬰的字),我的好幫手,我就要趕到你的身邊!繁駔啊繁駔,都說你是千裏馬,原來卻是這般模樣!像你這樣遲緩,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晏嬰!”
其實,繁駔很懂人情,像知道國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著,簡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飛。然而,景公仍感覺它跑得很慢,甚至覺得根本沒有前進。景公失態地喊道:“下車,下車!”韓樞不知是怎麼回事,煞住車子。隻見,景公徑直向京都方向跑去……馬跑得快呢,還是人跑得快呢?當然是馬啊!雖然齊景公像小孩子似的辦了“傻”事,欲速則不達;但是,病中的晏嬰如果知道了他的國君如此為他犯“傻”,不知該怎樣感激涕零呢!
齊景公身為齊國國君,心裏能這樣裝著他的臣子,這是怎樣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祁奚的“尚公”精神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選·爭報恩》
祁奚(前620—前545),本姓姬,字黃羊,春秋時晉國人。因食邑於祁(今祁縣),遂為祁姓。周簡王十四年(前572),晉悼公即位,祁奚被任為中軍尉。
周靈王二年(前570),祁奚因年老告退。悼公問:“誰可以接替中軍尉一職?”於是,他便舉薦了與自己有仇的解狐,但解狐未及上任就死了。悼公再次問他:“誰還可以接替中軍尉一職呢?”他回答說:“我的兒子祁午可以。”不久,中軍佐羊舌職也死了,當悼公再次征求他的意見時,遂又向悼公推薦羊舌職的兒子。悼公問:“你為何既舉薦你的仇人,又推薦與你關係密切的人呢?”祁奚答道:“公問是何人能勝任,並非問及與我的關係呀!”悼公認為有理,便任命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職的兒子羊舌赤為中軍佐。
周靈王十六年(前556),晉平公重封祁奚為公族大夫。周靈王二十一年(前551),執掌晉國朝政的大臣範宣子殺死大夫羊舌虎,又株連其兄叔向入獄。有人勸叔向求寵臣大夫樂王鮒為之說情,叔向直言:“惟祁大夫能救我。”祁奚聽說後,不顧年老路遙,驅車麵見範宣子,義正辭嚴地說:“《尚書》講對一位有智慧、有謀略訓誨的人應當相信、保護及安慰。叔向是參與謀劃國家大事而很少有過錯,教誨別人又從不知疲倦的人呀。對這樣的人不給以安慰重用,卻反而被株連,這是國之大失啊!過去,鯀被處死,其子禹卻得到重用,管叔、蔡叔被殺逐,其兄周公卻仍在輔佐成王。我們怎麼能因為一個羊舌虎,就置整個國家利益於不顧呢?”範宣子聽了很受感動,兩人一起麵見平公,說服平公赦免了叔向。事後祁奚悄然而歸,叔向也未登門拜謝。
祁奚這種以國家社稷為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舉賢不為諂、救人不圖報的“尚公”精神,受到世人的稱道。孔子讚美:“祁奚舉薦仇人,不為巴結;舉薦兒子,不為偏愛;舉薦輔佐,不為結夥,惟有賢能才可以舉薦賢能啊!”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稱讚道:“祁奚可謂不黨矣!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
愛兵如子的軍事家吳起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已;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
——馮夢龍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和改革家。寫有《吳起兵法》一書。《吳起兵法》對戰爭有一係列精湛見解,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吳起出生在一個“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他自幼習武,胸懷大誌,刻苦自礪,重諾守信,年輕時就辦事認真,注意在社會上樹立自己的威信,並通過處理日常瑣事,來培養鍛煉自己的意誌和辦事能力,是個有心計、有抱負的人。
為了在政治上謀求發展,吳起一心想登上仕途,謀取官職。他多次外出遊曆求官,花去了大量金錢,結果都未能如願,家產用盡,事業無成,徒然招來許多人的譏笑和誹謗。吳起早年喪父。母親見家業敗落了,兒子也沒混上個官職,還時常受人奚落,心裏很不是滋味。一天,她把吳起叫到跟前說:“兒啊,你想自立,這是好事,媽不攔你。可這不容易啊!現在家裏的錢物都叫你花完了,往後可怎麼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