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以至誠治理天下。他認為君臣能夠和睦相處,肝膽相照,臣下才能竭忠盡力,有所作為,他說:“一旦國君對大臣懷疑,人們就不敢暢所欲言,下情便不能上達。這樣,要求臣下精忠報國便不可能了。”特別對那些經過長期考驗,忠心耿耿的大臣,更要重其大節,不可吹毛求疵.尤其不可輕信讒言,率意懲處,否則後果往往不堪設想。所以李世民對那些在皇帝麵前說人壞話,專事攻擊別人的官吏,特別警惕。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率大軍征伐高麗,在洛陽停留。臨行前命令房玄齡留守長安,授權處理朝廷一切事務。有一個官員當麵對房玄齡說:“我要向皇帝告狀。”房玄齡問他:“你告的是誰?”此人毫不掩飾地說:“我要告的就是你!”這件大事,出在皇帝不在朝中的時候,房玄齡不敢隱瞞,便用驛馬送他去洛陽,麵見皇帝。李世民聽說房玄齡有公文送告狀人,已經猜出大概,命令衛兵持兵器立於麵前,然後引見來人。問道;“你走這麼遠的路來到這裏,是告何人?”那人答道:“告房玄齡!”李世民厲聲喝道:“果然如此!好大的膽,推出去斬首!”事後對房玄齡說:“你太不自信了,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完全可以自行處理,不必報告!”
李世民既善於用人之長,不求全責備,又注重德才兼備,防止佞臣得道。李世民曾對封德彝說:“治國的根本在於得人。我讓你們舉賢薦能,可至今也沒有看到一個。這是為什麼呢?”封德彝有點委屈,回答說;“不是臣不盡心,而是眼下確實沒有治國人才呀!”李世民說:“用人如用工具一樣,工具各有各的用處。俗話說,堅車能載舟,犁田不如牛。古代聖明賢君都是從當代選拔人才,從來不會在別的朝代選人。隻怕你不識才而埋沒了當代的人才。”他在注重人的才能的同時,尤其重視官員的品德,他曾說:“朝廷如果選用一個正直的人,所有善良的人都會受到鼓勵;如果用一個壞人,佞人便蜂擁而來。”他還認為國君是身軀,臣民是影子,軀幹挺直,影子自然不會彎曲;國君是源頭,臣民是溪流,隻有源頭清,溪流才不會混濁。
由於李世民善於納諫,精於用人,使國家日益繁榮昌盛。
李體憫士卒
路旁老人憶往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劉禹錫
李愬,唐朝將軍,懂謀略,善騎射,能詩文,抱負大。元和十一年(816),朝廷任命他為征討淮西的前線指揮。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集權更為削弱。內地的各路節度使各占一方,擁兵自重。對抗朝廷的號令。淮西鎮是其中較大的藩鎮。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他的兒子吳元濟因為達不到繼承父親職位的目的,便自領軍務,縱兵焚掠舞陽(今河南中部偏南、洪河上遊)、葉(今河南葉縣南)等縣,威脅洛陽。朝廷多次派兵討伐吳元濟,但唐軍統帥鉤心鬥角,懦弱無能,兵士渙散,潰不成軍,吳元濟十分囂張。
李愬任淮西前線指揮後,並不急於出兵。他認為,要先把軍隊整頓好,嚴明紀律,增強軍力,振奮士氣,團結一心,使部隊具有凝聚力和戰鬥力。他不擺統帥的架子,經常深入兵帳軍營,了解軍士的生活狀況和疾苦。將士受傷生病,他總是帶著禮品,親自到軍營看護、慰問,關心其冷暖,好言好語以示體憫。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嚴肅檢點,簡樸勤直,為將士做出榜樣。
對於來降的人,李愬不侮辱、不淩慢,總是善言勉慰,讓他們自己選擇出路。凡願意回家的,發給糧食布帛。這些降兵降將看到李愬這樣寬宏大度、仁愛有加,都受了深深的感動,不願回家,情願留下參戰。這樣,李愬的部隊人數增多,戰鬥力增強了。兵士們都說:“跟著李將軍,舍命掉頭也要往上衝!”李愬的部隊麵貌大變,兵士們相助相愛,團結協力,軍威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