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子季劄(生卒年不詳)多才多藝,文學、音樂、劍技,他都有較高的造詣。因此,他常常作為吳國的專使去別國進行友好活動。
一次,他到了徐國。徐君久慕季劄的為人,親自接待了他。季劄發現徐君也懂文學、音樂、劍技,兩人誌趣相投,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徐君看見季劄的寶劍鋒利,讚不絕口。飲酒中間,頻頻向季劄腰間的寶劍投來羨慕的目光。但礙於禮節,沒開口要。季劄當然明白徐君的心思,但他還得到別國去,一時也離不開寶劍,便想:“以後我再送給他吧。”
季劄離開徐國後,他先後又跑了幾個國家,完成了出使任務。當他路過徐國時,徐君已在不久前去世了。季劄趕到徐君的墳墓上,痛哭呼喊:“徐君,徐君,季劄看你來了。”哭完,他解下佩劍掛在墓邊的大樹上,說:“你喜歡的這把劍,我已送來了。”
隨從不解地問:“徐君已死了呀,這劍……”
“就掛在這兒吧。”季劄沉痛地說:“當初徐君愛這把劍,我因沒完成使命,所以當時沒贈送,但我心裏早應允了,不能因為朋友已死,就背離原來已經許諾了的事情。”說完,他便跳上馬,心情沉重地離開了朋友的墓地。
樂毅報燕王知遇之恩
寧和直人動刀,不和刁人相交。
——中國諺語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裏。中山複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因避沙丘之亂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此時,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而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時刻不忘為燕國雪恥。但燕國弱小又地處僻遠,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敵製勝,於是便屈己禮賢,延聘賢能之士相佐。首先禮待郭隗,借此招攬天下英才。樂毅適於此時替魏出使到燕國,燕昭王用客禮厚待樂毅。樂毅謙辭退讓,最後終於被昭王誠意所動,答應委身為臣,燕昭王封樂毅為亞卿(僅次子上卿的高宮)。
當時齊國非常強大,齊湣王率齊軍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摧三晉的勢力於觀津,接著與三晉攻秦,助趙國滅中山,打敗宋國。擴地千餘裏,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麵前都表示臣服,齊湣王因此而驕矜自滿。由於齊湣王的驕橫自恣,加上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治局勢不穩,形勢惡化。
燕昭王認為時機成熟,欲興兵伐齊,遂問計於樂毅。樂毅回答說;“齊國係霸主之餘業,地廣人多,根基較深,且熟習兵法,善於攻戰。對於這樣一個大國,雖有內患,僅由我們一國單獨去攻打它,恐怕很難取勝。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齊國,必須聯合楚、魏、趙、韓諸國,使齊國陷於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製勝。”這就是所謂“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便派樂毅去趙同惠王盟約攻齊,並請趙國以伐齊之利誘說秦國,予以援助。又派劇辛為使又分別到楚國和魏國進行聯絡。當時各國都因厭惡齊湣王驕暴,聽說聯兵伐齊,均表讚同。
樂毅返燕後,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樂毅為上將軍,同時趙惠王也把相印交予樂毅,樂毅率全國之兵會同趙、楚、韓、魏、燕五國之軍興師伐齊。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
樂毅率燕軍乘勝追擊齊軍至齊都臨淄。齊湣王見都城臨淄孤城難守,遂率少數臣僚逃往莒城(今山東省莒縣)固守。樂毅用連續進攻,分路出擊的戰法,陷城奪地,攻人齊都臨淄後,盡收齊國珍寶、財物、祭器運往燕國。燕昭王大為欣喜,親自到濟水前來犒賞、宴饗士兵,為酬謝樂毅的功勞,將昌國(在今山東省淄川縣東南)城封給樂毅,號昌國君。
樂毅率燕軍半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3城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其餘全部並人燕的版圖,燕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