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重情重義同心同德(3)(1 / 3)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年的學者,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很小的時候,就懂得友愛和謙讓。他4歲時,有一次家裏人在一起吃梨。母親將洗好的梨放在盤子裏,讓年紀最小的孔融先拿。孔融看到盤子裏的梨有大有小,他就從中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母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梨。”

東漢末年,宦官把持著朝政,政治十分腐敗。孔融15歲的時候,有個叫張儉的官員,揭發了當權的宦官侯覽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惡,卻反遭陷害,官府要抓捕他治罪。

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了孔家,請求掩護。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出來接待了他。張儉見孔融還是個孩子,就沒有說明來意。孔融看出了張儉神情緊張、欲言又止的樣子一定是有什麼為難的事,就對張儉說:“我哥哥雖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難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嗎?”聽了孔融的話,張儉心裏踏實了下來,他在孔融家裏躲藏了好幾天,找了個機會,終於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發了。官府抓不到張儉十分生氣,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來。

審官對孔融和孔褒說:“你們兄弟到底是誰放走了張儉?你們知道不知道,張儉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殺頭之罪!”聽了審官的話,孔融知道哥哥和張儉是好朋友,朝廷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隻有自己主動承擔罪責,才會保全哥哥的性命。於是,他對審官說:“留藏張儉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話,就請治我的罪吧!”

聽了弟弟把罪責承擔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這事不關我弟弟的事!要殺就殺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爭了起來,都說是自己放走了張儉。審官見兄弟倆爭罪,怎麼也拿不定主意了。最後,隻好如實上報。後來,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

孔融雖然沒能救了哥哥,但是他友愛兄長,凜然爭死的事跡卻流傳了下來。

荀巨伯為友舍生忘死

殺戮將死的人,為不仁;見人有難而逃離,為不義。

——荀巨伯

荀巨伯,漢桓帝時,潁川(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一帶)人。這年冬天,荀巨伯冒著嚴寒,從遠道來探視病危的朋友。不巧,趕上胡兵進犯郡城。

荀巨伯遠遠望見城門大開,亂糟糟的人群,從城裏湧出來。一時間,哭天嚎地,甚是淒慘。荀巨伯愣愣地站在那裏,一位匆匆走過來的老人說:“兄弟,還不快逃命呢,胡人就要進城了!”荀巨伯謝過老人,穿過人群,拚命往城裏擠。當他趕到友人家裏,見友人躺在床上,緊閉著雙眼。好一會,友人才睜開眼睛,見是荀巨伯,顫動著嘴唇說:“可把你……盼來了,這不是……夢吧!”說著,二人同時落下淚來。荀巨伯勸慰了一會兒,友人忽然神色不安地說:“你來得太……不是時候了,胡兵就……要進城了,能看上你一眼就……夠了,你快走吧!”說完,閉上眼睛,不再言語了。荀巨伯想:我來得太是時候了……突然,城外傳來了喊殺聲,由遠而近。友人驚恐地睜開眼睛,顫聲說:“快,藏起來……”話音未落,幾把雪亮的大刀,同時對準了荀巨伯。好友嚇得昏了過去。“什麼人?還膽敢留在這裏!”胡兵怒吼著。荀巨伯鎮靜地說:“遠道而來的中原人,來探望病危的朋友!”“人都跑光了,難道你就不怕死嗎?”荀巨伯從容地答道:“中原自古講仁義。殺戮將死的人,為不仁;見人有難而逃離,為不義。料胡人亦是如此。今我願舍生取義,望你們成全!請殺了我而留下他吧!”說完,閉上眼睛,等死。“唰”的一聲,幾把大刀同時插入了刀鞘,胡兵走出屋去。荀巨伯睜開了眼睛,撲向病友……胡兵頭領得知了這件事,感慨地說:“看來,我們這些不仁不義的軍隊,是進犯了一個有道德的國度啊!”於是,下令退兵。

荀巨伯義退胡兵,不僅救了友人,也救了全城百姓,人們交口稱讚。

白敏中寧肯不當狀元

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

——《史記》

白敏中(776—826)與賀拔惎(生卒年不詳)是好朋友,兩人同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經常攜手去街上遊玩。

那一年的主考官是王起。王起知道白敏中出身貴族,文才也好,私下想取他為狀元,但王起嫌賀拔惎貧寒,心裏不喜歡,歎息地說:“白敏中怎麼老同賀拔惎來往呢?多可惜呀!”他於是叫人悄悄地對白敏中說:“隻要你不再同賀拔惎來往,王主考就取你當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