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月下追韓信共保明主
不就利,不違害,不強交,不苟絕,惟有道者能之。
——王通
項羽分封諸侯以後,漢王劉邦帶著人馬來到封地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精蓄銳,準備和項羽爭奪天下。但他手下的兵士們卻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漢王連飯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告:“蕭丞相逃走了。”漢王急壞了,真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到了第二天早晨,蕭何回來了。漢王見了他,又氣又高興,問他:“你怎麼也逃了?”蕭何說:“我怎麼會逃走呢?我是專追逃走的人呀。”漢王又問:“你追誰呢?”蕭何說:“韓信。”
蕭何所說的韓信,本是淮陰人。項梁起兵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裏當個小兵。項梁死了,又跟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當了個小軍官。
韓信好幾次向項羽獻計,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十分失望。等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
韓信到了南鄭,漢王也隻給他當個小官。有一次,韓信犯法被抓了起來,幾乎要被砍頭,幸虧漢王部下一個將軍夏侯嬰經過,韓信高聲呼喊求救,說:“漢王難道不想打天下了嗎?為什麼要斬壯士?”
夏侯嬰看韓信的模樣,真是一條好漢,便把他放了,還向漢王推薦。漢王派韓信做了個管糧食的官。
後來,丞相蕭何見到了韓信,跟他談了談,認為韓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還幾次三番勸漢王重用他,但漢王總是不聽。
韓信知道漢王不肯重用他,趁將士紛紛開小差的時候,也找個機會走了。
蕭何知道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腳,立即騎上快馬親自去追趕他,追了兩天,才把韓信找回來。
漢王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生氣地說:“逃走的將軍有10來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地追韓信,是什麼道理?”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備在漢中待一輩子,那就用不著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準備怎麼樣?”漢王說:“我當然要回東邊去,哪能老待在這兒呢?”
蕭何說:“大王一定要爭天下,就趕快重用韓信,不重用他,韓信早晚還是要走的。”
漢王說:“好吧,我就依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大王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
漢王說:“那就拜他為大將吧?”
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
漢王叫蕭何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直爽地說:“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禮貌,拜大將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子鬧著玩似地叫他來就來。大王決心拜他為大將,要擇個好日子,還得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才好。”
漢王說:“好,我都依你。”
漢營裏傳出消息,漢王要擇日子拜大將啦!幾個跟隨漢王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認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了。
等到拜大將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愣了。
韓信謝過大王,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隻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倘若平日多注意團結網絡天下各路誌士賢人,豈不早就功成業就了?
韓信拜帥後,征戰天下,屢建奇功,終於打敗了項羽。“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成為賢臣團結臣僚的千古佳話。
黃霸願與知己同赴難
相知在急難,獨處亦何益。
——李白
黃霸(?—前51年),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漢大臣。
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今山東汶上附近)人,西漢著名經師,《今文尚書》學的開創人。
公元前72年,漢宣帝提議為漢武帝創廟樂——宗廟武樂,來頌揚他的功德。讓大臣們展開“討論”。結論隻有一個:應該依照皇帝的命令辦事。因為群臣裏,奉迎巴結的有,膽小怕事的有,不負責任的有。都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有歧義嗎?有。唯獨夏侯勝說:“漢武帝雖然有擴大疆土的功勞,卻為此陣亡很多將士,耗盡了國家的人力物力。疆土穩定,他又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使得徭役繁重,百姓流離失所。他對人民沒有什麼恩惠,不應該為他創廟樂。”
大臣們聽了夏侯勝的話,都非常害怕,為避免自己受到牽連,聯名上書舉報,說:“夏侯勝對皇上旨令妄加評論,對先帝肆意詆毀,實屬大逆不道,應予治罪!”夏侯勝聞之,毫無懼色,正言道:“直言不諱,君子之行;隨聲附和,小人作為。我即言明,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