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有女朋友的辦法,她總是要求喬生帶他出去玩,要求喬生不能在假日工作,每天晚上也要接她下班。喬生覺得這女孩要求真多,但因為喜歡,他也隻好把多餘的工作推掉,在閑暇時間和女友在一起。不得不說,這種勞逸結合的方法,非但沒讓喬生少賺錢,還大大提高了喬生的工作效率,讓他再也不會因加班過度而頭腦昏沉,需要大量咖啡提神。
喬生已經做好了未來的打算,和女友結婚後,他會盡量按照女友的意見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增加運動和戶外活動。就像女友說的,打拚重要,身體更重要。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健康才能打拚事業。多數人沒有史鐵生的不幸經曆,多數人有還算不錯的身體,就算有個小病小災,也出不了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日以繼夜的勞累,耗費體力和腦力,再好的身體也會支撐不住。等你元氣大傷,再想補回來,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時間,所以,趁著健康的時候惜福養身,才能有更好的精神麵對事業。
沒有健康的身體,享受不到真正的快樂。試想你患重感冒的時候,就算有美味的食物,你也吃不出味道;有美女帥哥自身邊經過,你也看不清長相,甚至懶得抬頭;就算告訴你有一次免費出國旅遊的機會,你也希望把這次機會換成一片藥到病除的感冒藥。這不過是一場感冒,倘若你病得更嚴重呢?倘若你已經到了無法起床的地步,歡樂跟你還有什麼關係?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快樂或拚搏,損害自己的健康。要保證良好的睡眠和營養,要保證足夠的運動與休閑。人的身體是一台精密的儀器,經常活動,潤滑,才能保持運轉良好。如果每天都在超負荷的旋轉,很快就要報廢。幸福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創造,在創造之前,先要保證自己有資本去做,也有資本去享受,做了不能享受,不是智者的行為。
年輕,是一種心態
兩個年輕和尚正在誦經,遠遠地聽到沉重的腳步聲,一瘸一拐,是寺院裏年紀最大的禪師正向殿裏走來,和尚們看到他走進來,一個說:“這位師伯,你的腿腳不方便,在自己的禪房誦經也一樣,或者在後麵的小佛堂也不錯,為什麼一定要來大殿呢?”
老和尚沒有回答,隻是撚起一炷香,虔誠地對著佛像行禮。
等到老和尚離開,兩個和尚無心念經,開始說這位師伯,一個說:“聽說師伯過幾天要去普陀山參加一個法會,那都是年輕法師去的,他真是人老心不老,還去湊熱鬧。”
“也許,他比我們還年輕。”另一個和尚若有所思地說。
年輕人很難了解老人的心態,在他們看來,老人,特別是個有修為的和尚,他的內心應該波瀾不驚,但老人卻和年輕人一樣熱衷於參加活動。有些人“不服老”,他們相信歲月帶走的隻是青春的容貌,但真正的激情不一定就隨之遠去。相反,有些人年紀越大,越能看清自己的優勢,更明白內心的需要,他們突然開始下工夫,比年輕人更用心,更專注,讓人不得不敬佩。
現代人生存辛苦,也就更容易衰老。過重的心理壓力,過大的工作強度,過於疏懶的生活態度,都讓人的肌體呈現出衰老狀態。比身體更容易老的是心靈,看到新鮮的事物,再也激不起波瀾,再也沒有嚐試的意圖,就像提前進入老年狀態,什麼都對付著來,將就著去,生活沒有奔頭,不過隨波逐流,走一天算一天。蒼老離死亡隻有一步,人們蒼老的時候,就已經接近了死亡。
慧心,就像一麵透亮的鏡子,如佛語所說,需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人們的心為什麼會蒼老?因為他們再也不相信生活,再也不相信未來,這樣的心如古井的水,不會為難過的事傷懷的同時,也不再為快樂的事驚喜。人的確應該追求一種心靈上的寧靜,不要讓情緒大起大落,但一旦沒有情緒,這種寧靜也就變成了死寂,終歸與生命的本質背離。
一位記者正在采訪一位80歲高齡的老人,老人雖然一身病,但精神狀態卻很好,每天興致勃勃地組織社區裏的老人們舉辦各種活動,展示才藝。最近,她正張羅一個夕陽紅畫展,想要更多的人注意那些被埋沒的老畫家。記者采訪完忍不住感歎:“您真是老當益壯!”
回來的路上,記者坐在公車上重新聽采訪錄音,突然發現身邊坐了個翻著教科書的女孩,女孩雙眼無神,根本沒把目光停在書上,她看上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整個人都是麻木的、恍惚的,看上去疲憊不堪……
人們害怕變老,變老會讓人失去多少東西?美人變老,要麵對鏡子中長滿皺紋的臉,再也得不到別人的追捧;運動員變老,曾經達到的記錄再也無法超越,隻能看著自己越跳越低,越跑越慢;科學家變老,發現自己的思維變得遲緩,忘性變大,再也不適合精密的研究工作……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衰老都是一件可怕的事,那代表盛年難再,代表死亡即將來到。
不過,衰老有時不是指身體上的,而是心靈上的。就像故事中的老人和孩子,老人還能保持活力,散發餘熱,不浪費任何時間,做喜歡做的事;孩子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生活完全麻木。顯然,老人的心比孩子年輕得多,老人每天想的是如何開心,孩子每天想的都是不開心,這樣生存狀態,後者不如前者。年輕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身體上的狀態。你如何判斷誰老?誰年輕?人的生理和心理原本就不能一一對應,那些人老心不老的老頑童,有時候比五六歲的孩子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懂得尋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