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態可以是一條變化不定的曲線,高高低低,時好時壞,還有期待,還能失落,也是年輕的一種證明;也可以是一條直線,心地平和,波瀾不驚——不過,隻有這條直線在一定的高度上,才稱得上豁達與智慧,若它越來越低,最後也隻能跌至生命的穀底,再也無法攀升,這不是蒼老,而是真正的死亡。生命,隻有與年輕的心相伴,才能煥發真正的光彩,不要為生活中的挫折磨損自己,把心靈放在更高遠的地方,才能懂得年輕的快樂。
承認錯,是對的開始
有個心細的禪師發現善款箱裏的錢常常變少。他負責正殿的事務,每天都會在黃昏前整理善款,因為寺廟開放到很晚,他並不急於取出這些善款。但是,晚上來的香客很少,捐出的香火錢也有限,禪師怎麼數,怎麼覺得不對勁。他懷疑是負責正殿打掃的小和尚偷偷拿了錢,就把這件事告訴給寺院的方丈。
方丈說:“找不到證據,不要隨便懷疑人。”禪師隻好一連幾天觀察小和尚,越看越覺得可疑。而且,每天善款仍然會少一些,這不就是證據呢嗎?有一天,禪師幹脆在小和尚打掃的時候偷偷觀察,隻見小和尚果然把手伸向功德箱。
“你這個小偷!”禪師衝上去抓住小和尚,小和尚一臉茫然地問:“我怎麼會是小偷?我不過是要擦這個箱子。”兩個人大吵,最後,因為“證據不足”,小和尚沒有受到處罰,禪師到處對人抱怨小和尚品行有問題,怎麼能留在佛門,還讓方丈給小和尚換了一個職務,遠離那個放了功德箱的正殿。
可是,奇怪的事發生了,小和尚已經不與正殿接觸,善款還是每天都會變少。禪師隻好帶了幾個力壯的和尚埋伏在佛像後,當晚,他們就抓住了小偷,小偷原來是一個每天都來參拜的香客。禪師很慚愧,親自找小和尚認錯,小和尚說:“您是師父,怎麼能跟我認錯呢!而且弟子中的確隻有我在正殿,您懷疑我也不奇怪。”
“不,我一定要認錯,不這樣錯,我就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對。”禪師說。
聖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了錯誤就要改正,改正之前先要承認。知錯的外在表現,就是認錯。認錯是一種態度,如果它有一個鄭重的形式,就能更深地留在記憶之中,時時提醒自己。此外,認錯對於無辜被牽連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心理補償。就像故事裏的小和尚,有了禪師的認錯,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認錯也需要度量。有些人拒不認錯,因為他們要照顧自己的麵子。他們覺得承認自己錯了,就是否定自己,就會大失顏麵。可是,如果一個人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別人隻會認為這個人剛愎自用,不會留下好印象。而一個勇於認錯的人,卻顯露出內心的謙虛,讓人打心底裏願意寬容,願意給他更多的機會。
認錯需要真誠。有些人迫於外界壓力承認錯誤,其實心裏覺得自己挺對,這時候他口中說著“對不起”,卻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甚至看都不看那個接受認錯的人。這樣的錯還不如不認,別人不願意接受,你也一肚子憋屈。既然決定認錯,就要仔細想清楚自己到底哪錯了,需要怎樣道歉怎樣補救,如果自己沒想明白,就不要去認錯。
一條熱鬧的商業街上,有兩家零售店,出售的商品都差不多,可兩家受歡迎的程度卻不一樣。盡管戴夫的商店比托裏的商店更大,貨物的品種也更齊全,但人們似乎更喜歡托裏的小店,回頭客總是走進托裏的商店,這讓戴夫很鬱悶。
戴夫的生意不好並不奇怪。戴夫是個脾氣暴躁又愛麵子的人,有些顧客挑剔,東西買回家又拿回來換,這讓戴夫很生氣,他會粗暴地說:“既然東西沒問題,怎麼能換貨呢?你在開玩笑吧?”或者說:“為什麼買東西的時候不好好挑一下?我是賣貨的,還是換貨的?”時間一久,顧客都不喜歡忍受他的脾氣。
托裏的處理方法完全不同,他會主動詢問顧客的需要,盡量滿足顧客的要求,如果顧客無理取鬧,他也不會退步。當顧客對商品提出意見時,托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出現了什麼失誤,他的這種態度,讓那些存心找茬的人也不想再跟他過不去。所以,托裏的生意越來越好,別人都說托裏很快就會開一個比戴夫的店更大的商店。
認錯並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重要的是有一種“認錯心理”,知道自己察覺錯誤,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等著別人指出來,才恍然大悟。當然,也有人執迷不悟,即使錯誤就擺在眼前,他們也要強調自己的理由,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把錯誤推出去。
有慧心的人應該知道,一件事不能好好的結束,拖拖拉拉,就會影響另一件事的開始。認錯就是如此,承認錯誤,就是以自我檢討的態度結束了一件事,這就是結果:失敗,能承擔。反之,結果就是:錯的不是我。前者很快就能按照對的方式開始,後者繼續走錯的路,或者一麵走在對的路上,一麵嚷嚷“那條路也沒錯”,讓人覺得表裏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