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錯的時候,一定記得要盡量補償對方的損失,不要以為“對不起”能解決一切。如果對方的損失是物質上的,應該盡快給與補償;如果是心靈上的,恐怕需要更長的時期消除影響。無論如何,認錯,好過知錯不改。還有,當別人向你認錯的時候,記得不要得理不饒人,你可以批評對方幾句,但不要說得過分,過後就把這一頁翻過,不要反複提起——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往往就是別人對待你的態度。你不能保證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至少要保證在做錯事以後有一個對的態度。
那一年,轉山轉水
一位禪師總喜歡帶著他的弟子出門雲遊,弟子並不喜歡出門,他常常說:“師父,我連藏經閣的那些經卷都看不完,你還拉著我到處玩,我會落在別人後麵!”師父說:“萬物都有本源,我們的本源就是自然,多接觸自然,才能有靜氣,不信你跟我走走。”
師命難違,徒弟隻能跟著師父到處化緣行走,在秀麗的山川,潤澤的河水,飄香的稻田中,徒弟每每閉上眼睛,讓心靈體會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有時夜間走山路,突然下起雨,微雨落在肩上,讓他覺得清涼喜悅。漸漸的,徒弟也愛上了徜徉山水。
更讓人驚訝的是,當他回到寺院裏,再翻那些經卷,突然覺得福至心靈,很多從前想不通的問題,竟然一下子想得明明白白。原來大自然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心性,還能讓頭腦更清醒,視角更廣闊。從此,徒弟對師父更加拜服。
萬物來自自然,人也是如此。故事中的禪師相信,人在自然中領悟的東西,遠比在書本上領悟得多,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隻有回歸自然,才能更加深入地挖掘自我,體味自我心性。在山與水的關照中,內心的高尚與渺小纖毫畢現,不容回避。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知,人才會變得更通透,更聰明。
在自然麵前,人們首先感覺到的,是萬物的美麗。而且,那些景物似乎與人有想通之處。那激打著厚重岩石的海浪,就像無畏的勇者;那堅實寬廣的土地,像母親溫柔的胸懷;那山間潺潺的溪流,讓人想到太天長地久……每一次看到自然,都是一次陶冶,讓你更加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好,什麼是真正的生命。
在自然麵前,人總是能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比起遼闊的天空與大海,一望無際的平原,橫穿幾千米的長河,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比,人的力量那樣微不足道。在大自然的胸懷中,人們的愛恨情仇,貪嗔怨怒,也顯得如此不值一提。為什麼人在煩悶的時候喜歡遊山玩水,就是因為在山水之間,煩惱會一點點消退,剩下的,隻有對自然的感歎,對生命的感歎。
因為航班的延誤,李老板遇到了大學時的同學周林。周林是個攝影記者,最近剛剛從西藏回來,在上海轉機,兩個人在候機大廳閑聊起來。周林羨慕李老板事業有成,李老板卻很想聽聽周林在西藏的經曆。
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周林一直在講西藏的風景:布達拉宮的壯麗,藏民的習俗,人們對待信仰的態度,神秘的唐卡……李老板聽得入了神。快分開的時候,還讓周林將相機上的照片都轉存到他的電腦上。
回家後,李老板反複看那些照片,想來他也因為公事到處出差,自己成了老板後,有時還會去國外談生意,每次也會去一些風景區,可是,他從沒拍過如此細致美麗的照片,想來是因為心境不同的緣故。李老板突然有一個想法,他想要提前退休,早一點去山水自然中享受人生,理解生命真正的快樂……
親近自然,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一種心情的回歸,身體的回歸。當人們感到身心疲憊的時候,會特別希望投入到自然中,得到萬物的撫慰。故事中的李老板看到西藏的風景人情照片,就已經感受到其中的美麗,可見自然是人們靈魂的歸處,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向往自然的一麵,就像年幼的孩子,總喜歡跑出去在草地個打滾。
接觸自然的最佳方法是旅行,短期的旅行能讓人轉換心情,長期的旅行則能讓人轉換身份。不管短期還是長期,旅行最好不要倉促,要盡量讓路程慢一點,時間充裕一些,這才能做到真正的享受,而不是舟車勞頓,回來的時候隻有“累”一個感覺。還有,不要覺得一個人出遊很瀟灑,如果你不具備強大的應變能力,要去旅行,最好注意安全。可以選擇跟團出遊,也可以參考他人的攻略,製定一個路線,但最好有人同去,互相照應。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情趣匱乏,覺得自己的智慧無法應對紛繁人世,建議你暫時放下一切,去大自然中走一圈,很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在自然中都能找到答案。名利也好,悲喜也罷,與生命比起來,不過是一個極小的落腳處,人的心,應該始終向往更廣大的空間。還有,費盡心思爭來爭去,最後都要埋進黃土,凡事但求盡心,就無愧於生命,又何必對結果斤斤計較?人來自自然,也將回歸自然,這就是真正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