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不止有一個選擇,哪個方向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哪個方向都是一種誘惑,我們必須下定決心選擇一個,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選擇也需要智慧,我們選擇的地方不應該是虛幻的海市蜃樓,而是那些我們的目光也許不能到達,但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到達的地方。一個人不能追逐兩個理想,任何時候,專一的人比左顧右盼的人擁有更多把握成功的時間、珍貴的機遇。
欲望太多,生活會不堪重負
在日本,夏日夜市是人們很喜歡的娛樂項目,夜市上有一項傳統遊戲撈金魚。
各種各樣的金魚放在巨大的鐵皮容器裏,撈金魚的人需要買一個漁網,然後蹲下身撈自己喜歡的金魚,撈到的就可以帶回家。有些人能撈到很多條,有些人卻一條也沒有撈到,因為撈金魚的網不太結實,金魚如果用力,可以在被撈出水之前掙破網。
一個小孩一連買了五六個漁網,都被金魚掙破,他抱怨老板說:“你這裏的漁網質量太差了,我一條都撈不上來。”老板笑著說:“你既然知道漁網很不結實,為什麼還要挑那些個頭大的金魚?如果你願意撈小一些的,現在你手中的魚也許可以放滿一個小魚缸。”
在貪心的人看來,一切東西都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他們不會想想自己手裏的漁網究竟能不能撐得住大魚的重量,隻會想花了錢就要得到最多的實惠。其實,金魚並不一定是大個兒的好,小魚也有小魚的輕巧美麗,而且容易養活。但貪心的人總是忽略這個簡單的事實。
有一位中國詩人曾寫過這樣一首簡單的詩,隻有三個字:“生活——網。”生活就像人們手中的漁網,人們想要撈取很多東西,越多越好。但是,一旦這些東西超過了網的容量,人們就會失去一切,包括手中的漁網。
一個人如果被欲望支配,他的目光始終在生活之上,當他住著寬敞的房子,他想要更大的房子,有了更大的房子,又想要一座獨體別墅,有了別墅,他又想得到更多別墅。即使他做了地產商,他也不會滿足,永遠不會低下頭看看他現在住的房子是多麼舒適,多麼適合居家。欲望給人帶來的損失不隻是物質上的得不償失,而是心靈上無止盡的饑渴,像一個永遠喝不到水的人,貪婪的人總是被這種饑渴折磨。
還有人將貪婪與進取等同,認為貪婪是人前進的動力,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奮發向上”。但進取是在自己現狀的基礎上,想要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生活水平,它的本質是一種利用,多數情況下,這種“利用”既有利己的一麵,也有利他的一麵;而貪婪是指對某種事物、特別是名利相關的事物無限製的索取,它的本質是一種占有,而且不與他人分享,僅僅滿足個人的私欲。
機場大廳,張敬看到了多年不見的同學徐佳,兩個人感慨萬千,徐佳對張敬說:“這麼多年沒見,你老了。聽說你現在是一家公司的經理,老同學們都很羨慕你。”
張敬說:“你看上去還很年輕,我也很羨慕像你這樣自由的人,工作的時候出去采訪,沒事的時候到處旅遊。”徐佳點點頭說:“是啊,雖然工資低點,不過這種生活適合我,你今天是要去哪裏?”
“我要去廣州開會,下午還要飛往武漢,有個合同需要我親自處理,還要連夜趕回來。”張敬說。徐佳問:“那麼你什麼時候休息?”
“再過十年二十年,我有了足夠的錢,就可以歇下來,像你一樣到處走走。”
“這種生活你現在就可以過,比我過得更好,為什麼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後呢?”徐佳說。
那天會麵後,張敬一改往日的生活態度,他仍然認真地工作,卻拿出比以前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四處旅遊。當人們問他原因,他說:“生命太短,不要把最想做的事放到以後。”
機場的一次再會,使事業有成的張敬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在徐佳看來,有金錢基礎的張敬,理應比她更有資本享受生活,而張敬卻想把這種享受推遲到十年或二十年以後。他們都知道問題的答案:張敬覺得自己得到的不夠多,他想要得到更多的金錢。
人們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但不能否認,金錢能夠為我們做很多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沒有一樣能離開金錢,想要活得舒適自在,必須由足夠的金錢支撐,也難怪人們會有欲望,會有貪念。誰不想讓自己、讓自己的親人生活得更好?但同時也要認識到,過猶不及,一旦欲望超標,得到的東西就不再是享受,而是負擔,隨著負擔越來越重,不但肩膀被壓得生疼,腦細胞死了一片又一片,心靈的平靜更是不複存在。
國外的社會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人們的欲望越小,幸福感就越高。幸福生活的關鍵在於掌控自己的欲望,學會適可而止,要盡量讓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但不要將這種願望當做唯一的追求,因為生命中還有更多事情需要自己投入精力,它們所帶來的快樂是金錢不能帶來的,就如一位作家寫道:“金錢可以買來藥物,但買不來健康;金錢可以買來婚姻,但買不來愛情;金錢可以買來學曆,但買不來能力……”我們的關注點應該始終停在我們精神的豐盈,而不是物質的多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