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和負麵理想斷、舍、離(1)(3 / 3)

成功的人都擅長定位自己,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究竟該走哪條路。進入21世紀後,考入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更早開始經營自己的人生,他們或出國,或學技術,或經商……當他們確定自己不適合讀大學,就用更多的時間去做適合的事。這需要勇氣和魄力,但也意味著他們比別人多走了四年。所有成功者都明白,生命隻有一次,成功的機會不多,把自己放錯位置會浪費有限的時間。他們早早地找到自己的舞台,為成為主角奮鬥。

成功之前,每個人都要忍受寂寞

珍妮的大學入學考試失敗了。

珍妮是一名對化學特別感興趣的學生,受父母的影響,珍妮從小就會待在家裏拿試管做實驗。上學後,她對化學的興趣有增無減。看到物質在試管裏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反應是她最大的樂趣。

在高中,珍妮的成績一直是第一名,她自信滿滿能夠考入全國最好的理工科大學。可是,人外有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尖子生都想進入這個學校。珍妮通過初試,在複試時落榜。多年的努力卻得到失敗的結果,珍妮承受不了這個打擊,在家裏哭了好幾天。出差回來的爸爸拍著她的肩膀說:“這算什麼,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時候,忍得住的人才能繼續走。爸爸當年考上的是全國有名的差學校,現在不還是成了專家?”

聽了爸爸的話,珍妮這才想起父親是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讀完大學,現在,卻是全國有名的教授。珍妮很快振作起來,她決定去別的大學進行深造。

心想事成是每個人的夢想,珍妮的夢想卻在現實麵前破滅。她從小到大不斷努力,卻沒有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大學。在父親的勸導下,她開始接受現實:有多少成功就有多少失敗,“心想”與“事成”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不能一步跨過。不要被眼前的石頭絆住腳,一條路不通,就繞到另一條路繼續走,同樣能到達自己的目的地。

我們經常看到大學生們畢業後找到了工作,想盡快賺錢孝敬父母,想盡快有錢買車買房,而他們的父母則勸這些孩子說:“急什麼,先踏踏實實幹幾年,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再想這些。”父母是有經驗的人,知道心態浮躁的人不能成事,甚至不能專心幹好一件工作。初入社會是人生的積累期,這個時候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打下堅實基礎,而不是整天做夢,想著賺大錢。他們看過太多嫌棄公司太差、工資太低,整天想著跳槽的年輕人。這些人不能老老實實作出業績,就算有了好的機會,又拿什麼去與他人競爭?

小周剛剛進入公司的人事部,就有一場大型招聘需要參加。他跟著經驗豐富的經理學了不少看人經驗。他發現經理挑人的眼光和常人不一樣,比如銷售員,經理不挑那些朝氣蓬勃又年輕貌美的女大學畢業生,反倒喜歡挑那些看著樸實、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男人。

小周一向認為客戶喜歡精明幹練的美女推銷員,實在想不通經理為何找來一群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男人。他向經理詢問其中的原因,經理說:“隻有那些吃過苦、有養家壓力的人,才肯真正踏實地珍惜一份工作,為公司謀劃,而且性格穩定,不容易跳槽。”小周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吃過苦’也是優點!我以前怎麼沒想到!”

“你就是吃的苦太少,哪裏知道這些,以後多多學著點!”經理說。

有壓力才有動力,經過失去才能更懂珍惜。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往往和過往的經曆有關。一個人隻有知道生存不易,有實際壓力,才能真正踏實地為公司幹活,為自己積累資本。招聘經理把這種能力稱為“吃過苦”。吃過苦的人舍棄了好高騖遠,更忠誠,也更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他們比別人有更強烈的“不想再吃苦”的願望,自然更賣力,更要強。

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這些名校每年都要收到大量入學申請書,學校會派專人負責招生。這些人會詳細考察學生的成績、品行,對那些家境貧寒的人會給予更多照顧。這並不是因為家境不好的孩子更需要學習機會,而是因為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早已磨礪中堅韌的品行,比其他學生更能吃苦。而任何一種學問都需要那些敢於吃苦的人,否則學術水平如何提高,社會如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