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你不是魚,一樣要知道魚的快樂(1 / 2)

與人交流中,我們需要注重溝通策略,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通過技巧性地引導,給對方心理上營造一種交流快感,讓對方樂於交流。

一天,莊子和惠施散步來到濠水的一座橋上,莊子看到水中的魚兒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就說:“你看,魚兒多麼快樂。”

惠施卻反問道:“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

莊子道:“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呢?”

惠施又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

莊子回說:“從頭說起吧!剛才你問我怎知魚的快樂,說明你已知道我明白魚的快樂。我為何會知道魚的快樂呢?那是因為我到了濠水橋上,看見魚在水裏遊來遊去自由自在,所以我覺得魚很快樂。”

哲學家王陽明也有一句類似的名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魚也好,花也好,它們隻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物,無所謂快樂,也無所謂明白起來。這裏,隻不過是人們將自己的感覺移情給了物體,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的移情效應

移情,在心理學上又被稱為感情移入。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移情效應:它是指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體驗他人的情感。

心理學家費希貝奇認為,移情包括兩種認知成分和一種情感成分。兩種認知成分分別是辨別、命名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和采擇他人觀點的能力;情感成分是指移情反應能力。

移情效應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善於察顏觀色,體驗對方的感受,多為對方考慮,對方才會打開“心房”,積極地回應我們。

積極體驗對方的感受

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對你怎樣”。同樣,與他人交往時,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那麼,對方也會考慮到你的感受。

●察言觀色,收集信息

要體驗對方感受,首先要學會察言觀色。例如,通過觀察對方的坐姿、站姿、著裝、言談等,判斷對方的情緒、態度。

●將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

我們麵對某一問題時,如果僅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往往會失之偏頗,甚至傷害到對方。相反,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將心比心,就能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從而理解他,告訴自己: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放下自己的成見

由於固有的成見,看待別人時,往往帶有一定的偏見,不能做出客觀的評價。因此,隻有放下自己的成見,你才能走近對方。

●試著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

有時,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或行為,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在此基礎上,再認真剖析自我,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