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善用人際交往中的後花園(1 / 2)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受“麵子”的驅使,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展現著“完美”的形象,讓人覺得他們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心理學告訴我們,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不僅不會損壞我們的形象,還能快速地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使我們更受歡迎。

【心理學知識】自我暴露的“貼近效應”

自我暴露不僅能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還會增加雙方的喜歡度。這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迪尼·朱亞德通過一係列實驗得出的結論。

心理學研究發現,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信任程度和接納程度的提高,交往的雙方會越來越多地暴露自己。所以,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想了解我們對別人的接納程度,通過了解我們的自我暴露水平就可以。

同時,心理學將自我暴露程度分為了四個層次:

首先是情趣愛好方麵,比如飲食習慣、偏好等。

第二是態度,如對人的看法,對政府和時事的評價等。

第三是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比如自己的種種情緒、和家人的關係等。

第四是隱私方麵,比如個體的性經驗,個體不為社會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為等。

也就是說,我們對別人接納的越多,要求對方對我們暴露的就越多、越深。

“喬哈裏窗”溝通法

由自我暴露的“貼近效應”得知,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適度地打開心中的後花園,會幫我們贏得好朋友。

為了更好地掌握自我暴露的原理和技巧,我們來了解溝通中的一種重要工具——“喬哈裏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和哈裏·英格拉姆提出的一個技巧和理論相結合的溝通模型。

喬哈裏模型把人的內心世界比作一個窗子,它有四個區域:

●公開區:展示的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比如:名字、住址等。

●隱藏區:展示的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秘密。比如:願望、隱私等。

●盲區:展示的是自己不知道,別人卻知道的信息。比如:留給別人的印象等。

●封閉區:展示的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神秘。比如:潛在的能量。

那麼,在與人溝通時,我們該如何運用這個模型引導對方的心理認知呢?

●關於公開區的利用

在公開區內,雙方共享資訊,溝通的效果令雙方滿意。運用此區的溝通策略主要有:

提高個人信息的曝光率。

提高曝光信息的真實性和確定性。

主動征求反饋意見。

●關於隱蔽區的利用

隱蔽區是一個部分信息能夠轉化為公開區的區域,運用此區的溝通策略主要有:

主動開放內心。

選擇一個能夠為溝通雙方都容易接受的“策略資訊開放點”。

避免將過於私人的問題作為“策略資訊開放點”。

●關於盲區的利用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盲區,它不可能消失。在溝通中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自己的盲區:

常用謙遜的態度。

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

時刻謹記尊重他人。

●關於封閉區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