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張愛玲說道:“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人與人交往,能做到心靈相通,意氣相投,是最高的境界。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之間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是通過溝通情境刺激獲得的互通和互相感染的結果。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情境同一性
情境同一性原理是由亞曆山大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們認為每個社會情境或人際背景,都有一種合適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表達了一種特別適合於該情境的同一性,故稱為情境同一性。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交往過程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交往對象和交往情境。如果在交往過程中我們能進入對方的情緒狀態之中,和他同喜同悲,那麼我們就建立起了與對方共鳴的情境,也就能贏得對方的熱情回應。心理學認為這種現象是“情境同一性”原理的妙用。
此情此景,最動人
處在不同的交往情境中,人的表現不一樣。為此,我們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技巧,力求創造最適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
●選對交流的環境
環境、氣氛和當天的溫度等各種情況都會影響人們的心情。一個適宜的環境和一個雜亂的環境相比,前者常常使人心情明朗,情緒高漲,更容易激發交流欲望。
為了創造與對方共鳴的情境,我們要選擇環境舒適的交流地點,並且盡量避開惡劣的天氣,排除一切可能影響對方心情的客觀因素。
●找到共同話題
尋找共同話題是引導對方進入情境同一性的過程。通過交流共同話題,雙方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一幢辦公大樓的電梯出了故障,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被困在了電梯裏,兩人都沉默不語。男士見女士對其有防備心理,可是還是向女士發出了友好的信號。
男士:你在這個大樓上班嗎?
女士點點頭。
男士:我在八樓的鑫瑞科技,你呢?
女士:我在十樓的今日娛樂。
男士:我知道你們公司,我常看你們的網站,新聞都很獨家。你是做哪塊的……
就這樣,男士聊起了女士的工作,女士也慢慢放鬆了戒備心,兩人在電梯工人到來時已經成了好朋友。
●注意情緒的作用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交流雙方情緒好的時候,交流效果往往會更好,反之則差。因此,選擇對方心情好的時候溝通,更容易達成共識。
如果對方是一個外向的人,容易敞開自己的內心,那麼在對方心情不好的時候,誠懇地去為對方排憂解難,也是產生共鳴的絕佳情境。
●利用SOLER模式引起對方好感
心理學家發現,與他人交往時,有意識的使用SOLER模式表現自己,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SOLER指的是:
S—站或坐要麵對別人;
O—姿勢要自然開放;
L—身體微微前傾;
E—目光接觸;
R—放鬆。
把話說到心窩裏
良好環境隻是美好交談的基本條件,要做到和對方情感共鳴,還需要注意語言策略,要把話說到對方的心窩裏。
●用順向求同法傳遞共鳴情緒
對方:“我高中時成績一直很好,但由於高考失利,隻考了個普通大學……”
己方:“你確實很聰明,失利不等於失敗,今後可以考研來證實自己的能力。”
其實對方的潛台詞是“他有能力”,當我們順著他的意思往下說時,可以快速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引起心理共鳴。
●用放大求同法傳遞共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