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用雙贏思維贏取人際合作(1 / 2)

影響力研究專家羅伯特·西奧迪尼說過:“有一些人清楚地知道影響力的武器在哪裏,而且經常熟練地駕馭這些武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是的,在人際交往中,隻要我們學會施加影響力,我們就可以順利地改變他人態度,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

用雙贏思維整合和共享資源是無數財富人士的成功秘訣。商人圖拉德就巧妙地運用這個道理經營了一樁無本生意。

圖拉德了解到畜牧業發達的阿根廷每年生產的牛肉過剩,但是石油資源卻緊缺。於是他找到阿根廷的進出口公司,答應可以購買2000萬美元的牛肉,但作為交換,阿根廷也必須向圖拉德購買2000萬美元的石油。這明顯是一樁賺錢的生意,這家進出口公司毫不猶豫就和圖拉德簽訂了協議。

隨後,圖拉德來到了以牛肉為主要消費品的西班牙。他找到了這裏的一家造船廠,表示願意訂購2000萬美元的超級油輪。西班牙的造船業同樣存在著生產過剩的窘境,聽到這樣一筆買賣上門,自然是樂不可支,也很爽快地答應了圖拉德的附加條件:向圖拉德購買2000萬美元的阿根廷牛肉。

拿到合同後,圖拉德又找到了石油主產地中東地區的一家石油公司,準備購買2000萬美元的石油,前提條件是要這家公司運石油時要包租圖拉德從西班牙購進的油輪。中東石油資源豐富,但是卻缺少石油運輸工具,所以石油的運輸費是很高的。圖拉德的油輪剛好方便了石油公司的產品出口,所以雙方很快就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就這樣,圖拉德不僅獲得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油輪,每年還可以從空手套來的油輪上獲得一大筆運輸費。

圖拉德之所以能夠生意成功,是因為他滿足了人們對利益互惠的需求。人際交往中,要想讓人們讓渡出自己的利益,就要讓他們先獲得一些其他利益,這就是利益互惠原理。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互惠原理

心理學家巴克曼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隨意抽取幾個人作為被試者,並確保他們互不相識。接下來,他分別告知被試者,小組裏有幾個特別的人會喜歡他們。事實上,這些信息是假的。在經過一次討論後,巴克曼告訴被試者有可能解散小組,重新組成兩人小組進行討論,他要求被試者自己提出,他喜歡和哪個成員配成兩人小組。結果表明,被試者選擇的是巴克曼說的喜歡他們的成員。

隨後,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某個聖誕前一天做了相似的實驗。他給隨機抽樣挑選出來的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開始,他對回音並沒有抱太大希望,但隨後發生的情況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絕大多數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沒打聽他是誰,就自動給他回寄了一張。

這兩個實驗有力地證明了互惠定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並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人們有責任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回報曾經接受過的恩惠、禮物和邀請等。簡單而言,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人們會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回報。

點燈照亮了別人的同時,更照亮了自己,這是一種互惠雙贏的智慧。在人際交往中,能權衡好雙方的利益,你才能真正獲得對方的心。

讓精神利益獲得平衡

要實現互惠雙贏,你首先要知道自己和對方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們雙方目標一致,那麼就容易達成共識,如果你們目標迥然,那你必須知道自己和對方的底線是什麼,一來不要侵害對方的底線,二來還要維持住自己的底線。

當然,利益並不是險隘的經濟利益,它還包括精神利益與社會效益,無論你和對方打交道的目的是什麼,你都需要先滿足對方的精神利益,贏得他的心,方才有進一步的發展。下麵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實現雙方在精神利益上的互惠雙贏。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換一個思維就能換一個結果。如果一件事情對你沒有益處,對別人也沒有益處,那這件事情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及時調整心態,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迅速博得對方的諒解與認同。實踐證明:對善於“投桃”的人,現實總會對他“報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