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肝膽相照,真誠地關心對方(1 / 2)

我們最不常用的就是批評。之所以不願意用批評,主要是怕這樣傷害了對方的感情,從而引發對方對我們的感情的疏離。

我們設想一下,受到表揚和遭到批評兩個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在正常狀態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那麼,如果在遭到批評和沒人搭理兩者中選一種,你會選什麼呢?在我們的傳統印象裏,避免被批評應該是人們的首選。但是心理學家赫洛克卻通過實驗顛覆了這個傳統印象。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反饋效應

這個被稱之為“經典反饋實驗”的實驗2表明:前三組的成績均優於隔離組,並且受表揚組的成績是最高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受批評組的成績居然要好過被忽視和隔離的兩組。

赫洛克解釋說,表揚和批評對於實驗中的小學生來講都是一種反饋,而不給予任何評價和隔離都是沒有反饋。也就是說,從人們需要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強化自己行為的心理需求來說,適度的批評比不給予任何評價要好。這個結論推廣到人際關係中就是,即使是批評也比默不作聲要好。

羔羊好找,諍友難尋

當你的朋友或者其他的什麼人的行為或語言欠妥時,做出了讓你不高興或是傷害你的事情,你該怎麼辦?奉行“沉默是金”的交際信條,當做什麼也沒發生,什麼也沒看見嗎?如果你這樣做的話,一個很可能的結果就是,你與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可能在沉默中越走越遠,成為一隻離群的“羔羊”,亦或是某一天你無法再忍耐,憤怒和抱怨在瞬間集體爆發。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人脈資源的損失,所以,在朋友麵前充當“好好先生”並不能獲得長久的友誼。

曆史上,曾有過一位著名的“好好先生”,他就是東漢末年的司馬徽。司馬徽性情溫和,為人謙恭,並且從來不談論別人的短處。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凡事幾乎都是說“好”,這被他自己奉為立世之道。有人問起他,最近還安康嗎?他會說“好。”某人告訴他有關自己兒子的死訊時,他聽了竟說:“很好。”

見到先生如此,他的夫人就批評他說:“老爺您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呢?人家是認為你有德行而出於尊重,才把兒子的死訊相告,哪有聽說別人死了兒子,反而對他說很好的道理呢?”誰知,聽完妻子的話,他笑了笑說:“像您剛才的話,也很好!”

如果你有一位像司馬徽這樣的“好好先生”朋友,想必你也沒有多大的欲望和他成為至交。因為你很難與這樣的人建立起一種交際反饋,而交際反饋是人際互動和交流的重要途徑,交往雙方能夠通過反饋認識到彼此的優點和不足,增強共性,促進人際關係的牢固和穩健。

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友誼是友誼教程裏的光輝典範,他們之間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們為之感動,但他們之間也有鮮為人知的“冷戰”。隻是與很多人不同的是,冷戰過後,他們之間的友誼不是受到了傷害,而是得到了加深。

恩格斯妻子瑪麗的突然離世。痛失愛妻的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給摯友馬克思。誰知,生活的困境折磨著馬克思,使他忘卻了對朋友不幸的關切。馬克思給恩格斯的回信中除了一句平淡的安慰話,再也沒有其他,反而訴說了一大堆自己的困境。當信發出後,馬克思像往常一樣等待著恩格斯的回信。因為他們之間的通信頻率是每一兩天一次。

然而,五天之後,馬克思踩收到恩格斯的來信,信中毫不掩飾地說:“我的不幸和你冷冰冰的態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給你回信。”

看著恩格斯的回信,馬克思感覺到他們之間麵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為什麼恩格斯的態度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馬克思的內心也起了很大的波瀾。馬克思並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平靜下來以後,馬克思終於意識到是自己的粗心和疏忽讓處於悲痛之中的恩格斯傷了心,他連忙寫信給恩格斯道歉。這封言辭懇切的道歉信終於救贖了這段偉大的友誼。幾天後,恩格斯回信表示諒解並隨信寄去了幫助馬克思度過困境的100英磅期票。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教育他的弟子,結交朋友不要交“有酒有肉好兄弟、無酒無肉不相識”的酒肉朋友,更不能交不仁不義的壞人做朋友;要結交具有仁義道德、能夠幫助自己進步的正人君子為朋友,結交發現自己的錯誤能夠直言相勸的諍友。“一個人結交了直言相勸的諍友,那自己就會有美好的名聲。”試想,如果恩格斯當時沒有直接回信批評馬克思而是采取一種不表態的方式,那麼接不到回信的馬克思有可能認為恩格斯看到自己有難也不施以援手,就會產生誤會,誤會可能升級為矛盾……結果便也是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