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心理學原理深入地研究了贏得人心這一社交課題,發現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規則和技巧。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隻要學會遵循這些心理規律,用好心理學技巧,就能贏得人心,找到生活中的知己。
如果讓你回想,你曾經交過多少朋友?在這些朋友裏麵,有多少人是和你建立並維持了長久的友誼?為什麼呢?
我們仔細地回想,就會發現很少有酒肉朋友能長久。一般而言,如果我們單純地希望用“酒肉”來贏取朋友的心,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這並非是妄言,而是有心理根據的。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於1971年,做了一項有針對性的實驗。他讓大學生在實驗室裏解答有趣的智力難題,並加以獎勵,不過獎勵是分階段進行的。參與第一階段實驗的學生均未獲得獎勵;到了第二階段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將學生們分為實驗組和控製組兩個小組,實驗組的成員每完成一個難題,便能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製組的成員仍舊無報酬;第三階段則完全為休息時間,學生們可以選擇在原地自由活動,也可選擇繼續去解題。
結果是這樣的:實驗組(受到獎勵的組)的成員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製組(沒有獲得獎勵的組)則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繼續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這個實驗結果充分說明,當人們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心理上的內感報酬會讓他們覺得有所收獲,如果你給他們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弱活動本身對參與者的吸引。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知名科學家拒絕金錢去參加一些講演,或者即使參加了,他們也不是為了金錢,這一切都說明,智慧的他們是在用德西效應保持自己對科學和真理的熱愛。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德西效應,對方都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就是很喜歡和你交朋友,而外在動機就是一些物質上的傳遞。當我們不能很好的處理物質上的傳遞時,“德西效應”就開始運行了。
有一種友誼天長地久
現在,回到前麵我們提到的問題,什麼樣的友誼才能天長地久?什麼樣的友誼是曇花一現?
德西效應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與朋友交往時多在精神交流上下功夫,並且排除物質潛規則的幹擾,就可以贏得長久的友誼。
那麼,如何盡量避免德西效應的消極影響呢?下麵幾條建議,不妨試一下。
●遠離酒肉朋友
酒肉朋友是人際交往中常常遇到的人,一旦與他交往,你就會發現,他完全是一個填不滿的坑。對這樣的人,我們盡量遠離,才不會擔心以後吃了“德西效應”的“虧”。當然,有人會覺得跟酒肉朋友在一起比較輕鬆,但是,這種友誼天長地久的可能性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