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心的人,懂得利用人的補償心理達成交往目標,即如果不能滿足對方的這種需求,就設法利用另一種需求去滿足對方,對方同樣會很感激你。與他人交往過程中,這種補償心理的作用表現得尤為明顯,它能有效地拉近你與對方之間的距離。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補償效應
補償功能原是指一種生理現象。當身體的某一器官產生病變或有缺陷時,另一些器官的功能會相應加強,以補償不足,例如,雙目失明者,其觸覺、嗅覺、聽覺往往格外靈敏,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視覺缺陷。
人的心理也有這種補償功能。例如,一個人失去親人後感到特別痛苦,此時,真誠的友誼和幫助給他帶來溫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的痛苦,補償他失去親人的不幸,這是一種“取代”的方法,可以使人們從失意、痛苦和沮喪中盡快自拔出來。還有一種叫“轉移升華”的方法,如在生活中遭遇不幸,將精力轉移,不把過多的目光投放在不幸上,而是放在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上,從而調動出更大潛力,實現自我價值。例如,某些人小時候口吃,長大成了口才極好的政客;從前身體孱弱,後來成為健美先生;先前是擺攤賣貨的無照遊商,後來成了大企業家等。
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漸進過渡”的效應,好比一種色彩向著多種色彩漸變得豐富鮮豔,可以從發展自己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調理色素。
在人際交往中為了實現等價交換,相互之間進行補償也是很經常的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平衡是由人的動態心理平衡機製決定的,穩定的人際關係會在平衡點上下一定範圍內波動。如果雙方的補償不足或經常超出一定限度就會改變平衡點的位置,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平衡。同時,個人心理補償能力還反映了他對人際關係的適應能力。
那麼,在實際交往中,我們首先要以誠為本對待別人,自然會學會行為補償和精神補償並重,讓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你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刻意想做什麼,但結果總是好的。把補償原則推而廣之,常常為別人著想,別人自然會接受你,從而變得熟悉起來。
補償的人際交往策略
每個人在接受別人幫助的時候,都會心存感激。所謂“知恩圖報”、“懂得感恩”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當你不能滿足對方某個要求,你可以通過行為和精神補償給對方。
●學會給予替代滿足
在不能滿足對方要求時,可用對其他方麵的滿足來補償。如沒有可樂,就給一杯咖啡。某人求你辦某事,你辦不了,可是換另一種方式給予他心理上的補償。
你要求的這一點我幫不上忙,我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幫助你,這樣一來,他還是會很感謝你的。
拒絕的同時,如果能提供其他方法,幫他想出另外一條出路,實際上還是幫了他的忙。
在其他方麵給他一些幫助,可以減輕對方的消極心理,同時也能減輕你的愧疚心理。
●了解對方需要哪種補償
深入了解對方需要哪種補償?如果對方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補償,那麼就可以通過一些勸導方法,或者去讚揚他、鼓勵他想其他辦法,或者應用安慰的語言以代償其心中的不滿,使其達到心態平衡。若是行為上的,你可以通過向朋友求助,或者為他提供一些物質上的幫助,都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