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共生共贏,創造非常際遇(1 / 2)

“全世界的錢,裝在美國人的口袋裏;而美國人的錢,卻裝在猶太人的口袋裏。”

“猶太商人在家打個噴嚏,世界上所有銀行都將連續感冒。”

“五個猶太商人湊在一起,便能控製整個人類的黃金市場。”

這個叫做猶太人的種族曆經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幾千年流離失所,但卻是全球公認的“世界第一商人”。

在猶太人的心目中,金錢和智慧可以完美結合。而個人的智慧總是微弱的,隻有集體的智慧才能發揮巨大的能量。在猶太人的團隊裏,沒有什麼是需要自己單槍匹馬去完成的,抱團式的發展進取模式已經成為了猶太人的標誌。

喜歡“抱團”也是溫州人最大的優點,有困難互相幫,有了錢,大家賺。最先經商富起來的溫州人也是秉承了猶太人的經商之道,互助的合作模式讓溫州商人們受益匪淺。在法國巴黎,溫青籍商家在巴黎的經營領域與範圍不斷擴大,從餐飲、皮具、服裝、首飾,發展到進出口、倉儲物流、旅遊、電腦、地產、煙吧、商業刊物等。華人服裝街、華人電腦街、華商新城先後形成並得到發展。

【心理學知識】心理學中的關係場效應

一加一等於幾?這個答案似乎人所共知。但是,這隻是數學層麵上的答案,如果把這個題目拿到人際交往的關係場中來,答案可就不是這麼“簡單化”了。比如,我們完全可以問別人這樣一個問題一個(1)皮匠加一個(1)皮匠再加一個(1)皮匠等於什麼?是的!“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你知道的。在這種情況下的“1+1+l”顯然是大於3的。這在人際交往活動的效率角度上,稱之為“群體的增力作用”。

那麼,一個(1)和尚加一個(1)和尚再加一個(1)和尚等於什麼?是的!有句古話叫“三個和尚沒水喝”!你也知道了。那麼,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種情況下的“1+1+1”就等於0了。這在人際交往活動的效率角度上,稱之為“群體的減力作用”。由此可知,在人際交往的活動效率中,既可能產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導致減力作用。這種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組成的群體產生的內聚力或摩擦力,在人際心理學上,統稱為“關係場效應”。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在人際交往的活動效率中,產生的是增力作用,而不是減力作用呢?

用積極合作創造共贏機會

如果要說起富有的猶太大亨,那簡直不勝枚舉。猶太商人最會賺錢的代表,當屬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丹尼爾·洛維格。洛維格擁有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油輪6艘,他的船隊大小船隻加起來約有500萬噸位;另外,他還兼營旅館飯店業、房地產投資業,以及自然資源開發業等等。

洛維格成功的商業經曆頗有意味。在他初涉商道時,隻有一艘僅僅能航行的老油輪,而且手頭資金嚴重不足,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洛維格靠著巧妙的抵押貸款運作,從一條破舊油輪起家發展成世界船隊。洛維格很善於用“與人合作,利用別人的錢開創自己的事業”的曆程。

他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地奔波於各大銀行,說服銀行家們貸給他一筆款子並且使他們相信他有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麵對幾乎一無所有的他,銀行家們做出的選擇很簡單——拒絕。

在銀行家那裏,洛維格的希望像一個個肥皂泡般破滅。

此路不通,是否能另找途徑?洛維格突然計上心來。他有一隻僅僅能航行的老油輪,他視之為珍寶,請人修理好之後還精心地“打扮”了一番。他將這艘油輪以低廉的價格包租給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後,他帶著租約合同去找紐約大通銀行,告訴大通銀行的經理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輪,如果銀行肯貸款給他,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轉給銀行來抵付貸款的本金與利息。聰明的洛維格已經計算清楚,石油公司的租金剛好可以抵償他在銀行貸款的本息。

這一次,銀行方麵做出的決定不同了,大通銀行的經理們答應了洛維格的要求。盡管洛維格本身依然沒有資產信用,但是大通銀行的經理更看中那家石油公司足夠的信譽和良好的經濟效益。他們認為,除非天災人禍,除非那條油輪不能行駛,除非那家石油公司破產倒閉,這筆租金都會一分不差地入賬的。

可見,洛維格不僅善於借用別人的錢來開創自己的事業,他還善於利用其他公司的信譽來為自己的事業服務,這正是他思維的巧妙之處。銀行的第一筆貸款給了洛維格擴大自己生意規模的資本,他立即買下了一艘自己想買的貨輪,然後動手將貨輪加以改裝,很快一條裝載量較大、航運能力極強的油輪便出現了。他采取同樣的方式,把油輪包租給石油公司,獲取租金,然後又以租金為抵押,重新向銀行貸款,然後又去買船,再去……如此循環往複,像滾雪球似的,他的船越來越多,租出去的船也越來越多。等到貸款還清了,整艘油輪便歸在了他的名下。隨著一筆筆貸款逐漸還清,那些包租船全部歸他所有。

象神話一樣,洛維格擁有的船隻越來越多,租金也滾滾而來,洛維格在不斷積聚資本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意規模。原來與他合作的隻有大通銀行,到後來許多別的銀行也開始主動支持他,不斷地貸給他巨額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