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當眾講話是個勇氣活(1 / 2)

“一味地讓自己出醜,直到習以為常。”敢說才能會說,要鍛煉自己當眾講話的勇氣。

“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是很多人當眾講話時的心理困惑。有的人認為自己音色不好,有的人認為自己說話不流利,有的人幹脆認為自己不知從何說起。想擺脫這種困境、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就要有當眾說話不害怕的膽量。

當眾說話的膽量並不是天生的。調查表明,95%的人都害怕當眾說話。很多人對於當眾說話都有畏懼感,包括一些非常有名的演講家。他們在沒有經過特別訓練之前,對於當眾說話也是感到非常緊張。

有一次,單位召開年終先進工作者報告會。

李小嬌覺得自己準備得夠充分的了:一篇講話稿修改了四五遍,幾乎每個形容詞都用心斟酌過了,前三天就能背得滾瓜爛熟,她甚至計算好了不同的語速所占用的不同時間。

上場前一天晚上,李小嬌對著鏡子反複練習,設計好了每一個表情,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她覺得自己已經成竹在胸,穩操勝券了。

哪裏想到,真正上場時,所有的一切完全派不上用場。還不到上場,她的心就跳得厲害,手心出汗,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心虛得很。

當主持人宣布她上台的那一刹起,她已經不太敢抱希望了,腿有些軟,身子輕起來,不敢麵對聽眾的眼睛。本想深呼吸一下平定自己的緊張情緒,可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李小嬌想講一個笑話來緩和氣氛,但是同事卻沒有笑,隻是看著她。她感到自己就像個小醜,硬著頭皮背講稿,幹巴巴的,自己都覺得沒勁,隻想盡早背完下台了事。

更讓人難堪的是,背到中間時,原來那麼熟悉的講稿竟然一下子記不起來了,頭腦裏一片空白,重複了好幾遍上句話,就是接不下去,台下開始出現竊笑聲,開始議論。最後,她終於中途退場,紅著臉走下來……

用通俗的話說,李小嬌是“暈場”了。這種情況,就是心理素質不好、膽小和經驗不足所致。李小嬌並不是準備不充分,也不是沒有說話的才能,而是缺乏當眾說話的膽量。

沒有當眾說話的膽量,就容易在說話時失去分寸。

把本來可以從從容容表現出來的內容說得結結巴巴,影響說話的效果。說話的膽量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大部分人的膽量都是靠訓練得來的。

英國戲劇大師、批評家和社會活動家蕭伯納的口才是有口皆碑的,連幽默大師林語堂都對他推崇備至,可見他的演說能力的確非同一般。但是,蕭伯納年輕時卻非常膽小而木訥,他甚至連拜訪朋友都不敢敲門,常常要“在門口徘徊20分鍾”。為提高自己當眾說話的膽量,蕭伯納刻意地為自己爭取當眾說話的機會,鼓起勇氣參加一個“辯論學會”,不放過一切同對手爭辯的機會。在這些辯論中,他練膽量,練機智,練語言。經過千錘百煉,他的膽量漸漸大了,最終成為鼎鼎有名的口才家。

他的演說、他的妙對,傳誦至今仍膾炙人口。他在總結自己鍛煉說話膽量的經驗時說:“我是以自己學溜冰的辦法來做的……我固執地、一味地讓自己出醜,直到我習以為常。”“一味地讓自己出醜,直到習以為常。”這是蕭伯納訓練自己膽量的方法。這種方法既簡單,而且有效。隻要不斷地去講、去說,就能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膽量。

如果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門內,不敢跟他人交流,那麼,你總會在說話時畏首畏尾,缺乏膽量。

抓住每一次說話的機會,哪怕說得不好,哪怕讓人笑話,也要努力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說出來。膽子是練出來的,多交些朋友,敞開心扉,多和同學打交道,這樣,你會發現周圍都是朋友,麵對他們說話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艱難了。長此以往,你說話的膽量就會越來越大,麵對聽眾時也會越來越放鬆。到時候,你就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暢所欲言了。

要培養當眾說話的能力,關鍵就要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要克服這種恐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鍛煉心琿素質.排除當眾說話的恐懼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眾說話的重要條件之一。當眾說話時心理直打鼓,主要是擔心自己說不好,會丟醜,非常在乎自己的麵子和表現。其實,正是這種求全、求好的麵子觀,讓說話者放不開。如果能夠把心理包袱放下來,不怕丟醜,那麼,有可能反而發揮得很好。

鳳凰衛視名主播竇文濤,小時候說話結巴,自尊心很強的他怕別人嘲笑,很少說話。哥哥有時會冷不丁給他一個耳光,希望能治好他的口吃。雖然挨了不少耳光,但是竇文濤的口吃卻依然如故。初中時,一次學校舉行演講比賽,班主任點名讓竇文濤參加。演講那天,竇文濤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台。初次登台,竇文濤心裏異常緊張。他望著台下黑壓壓的一片,剛背了個開頭,大腦就一片空白,把本來背好的演講稿忘了個精光。他在台上紅著臉,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呆呆地站了一分多鍾,緊張得尿濕了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