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問對問題”有好結果(1 / 2)

會問話,才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才能找到最高效的辦事方法。

社交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不懂的問題。遇到這些難題,有的人不願意開口提出來,把問題藏在自己的心裏;有的人想問,卻不知道怎麼去提問。於是,他們就猜測和摸索著去辦事,結果走了很多彎路。從辦事高效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要做到多問、會問。

遇事多溝通,可以少走彎路。有的人礙於自己的麵子,不願意低頭向他人詢問,卻因為少問這幾句話,在辦事的過程中吃了大虧。

有一個博士畢業後分到一家研究所,是所裏學曆最高的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恰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博士隻是微微點了點頭,心想:“跟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地從水麵上如飛地走到對麵上廁所。

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

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又從水上“蹭蹭蹭”地飄回來了。

怎麼回事?博士生很想知道,但又不想主動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博士更是吃驚:“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沒一會兒,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得繞近10分鍾的路,而回單位又太遠,怎麼辦?

博士生還是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隻聽“咕咚”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博士生反問道:“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位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淹沒在水麵下了。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博士生怎麼不問一聲呢?因為他不屑去問,以為嚐試著也能找到答案,卻沒有想到由於少問了一句,自己成了落湯雞,全身上下都濕透。這就是他不願意向他人請教的直接後果。

生活中,這種不願意開口詢問的案例還有很多。有的人在工作中習慣自己摸索,遇到不懂的,或者沒有把握的問題,不願意開口向上級請教。他們擔心上級知道自己的無知,或者是沒有養成與領導溝通的習慣。這些人在摸索途中,經常要走不少彎路,甚至總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自己設置了重重障礙。

有疑惑就要問,不然自己就要走彎路。會問話,才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才能找到最高效的辦事方法。

遇到問題時,不要根據自己的猜測或經驗,想當然地推測答案。根據經驗或猜測推出的答案,往往受思維定勢或臆測的影響,得出來的答案不一定正確。當你有疑問時,要主動詢問,求得準確的答案。

一家愛爾蘭人準備移民到美國,他們省吃儉用,終於攢足錢買了去美國的船票。為了省錢,他們買了一些幹糧帶到船上吃。一路上,他們隻吃幹糧,看著別人在餐廳裏大吃特吃,非常羨慕。他們心想:“如果我們有錢,一定也要吃這種飯。”快到終點的時候,這家人中的一個女兒生病了,再也吃不下幹糧了。父親硬著頭皮找到服務生,說:“先生,你能不能把那些富人們吃剩下的飯拿一些給我的女兒吃,她生病了,再也吃不下幹糧了。”服務生聽了非常吃驚,瞪大了眼睛問:“先生,難道你們一直沒到餐廳吃飯嗎?”愛爾蘭人說:“沒有啊,我們沒有錢,買的是最下等艙的船票。我們根本付不起餐費。”服務生說:“你已經付過餐費了,它已經包含在你們船票裏了。最下等艙隻是你們睡覺的地方,其它的地方你們都付過費了,你們快去吧,不然要到站了。”等到這個愛爾蘭人趕到餐廳的時候,船已經到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