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問對問題”有好結果(2 / 2)

當問就問,不要瞎猜。與其臆測,不如多問一句話。“問話不折本,隻要舌頭滾一滾。”遇事多問,自然能減少誤猜的幾率。

要成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必須掌握提問的藝術。

提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問出來,可能會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你跑到酒店裏點菜時,問服務員:“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這問話是廢話,因為他為了維護酒店的招牌,一定會說好,除非你是一個熟客,他才會如實相告。

如果你換另一種問法:“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效果就完全不同。服務員會為你推薦當天最好的海鮮。

“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和“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兩種問話,引起的心理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不懂提問的技巧,自然也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

運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你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香港的茶室裏,早餐顧客在喝牛奶時,會加一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牛奶時,一般都會問一句:“要不要雞蛋呢?”可在一家懂得經營的茶室裏,侍者的問法卻稍有不同,他們問的是:“請問您要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問法下,喜歡吃雞蛋的顧客自然而然地就會選擇放兩個雞蛋。

當顧客被問到“要不要雞蛋”時,他很容易給出“要”與“不要”的回答。而當顧客被問到“一個還是兩個”時,大多數情況下,他至少會選擇一個,說“不要”的幾率大大降低。

常用的詢問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用封閉式問題提問。

封閉式的問題就是人們常說的一般疑問句,讓對方回答“是”和“否”的。這些問題提得具體、單純,範圍限製得很嚴格,給對方自由發揮的餘地很小,對方一般要直接的回答。封閉式問題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彎抹角,可以很快地獲得答案。

第二種:用開放式問題提問。

開放式問題,應用於想了解對方的心態,以及對方對事情的闡述或描述。這些問題相當於人們常說的特殊疑問句,問題提得比較概括、抽象,範圍限製不很嚴格,給對方以充分的自由發揮的餘地。比如“你對北京這個城市的印象怎麼樣”“你對近一段工作有哪些看法”“你最近過得怎麼樣”。

開放式問題有利於打開思路,讓對方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進而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第三種:用引導式問句提問。

提問時,如果表達得不具體,你可能得不到準確的答案和指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運用“引導式問句”,把問題問具體,問細致。

“引導式問句”就是把簡短抽象的意思用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一般的用法是:“那我這麼做……可不可以?”“您說的是……什麼意思?”“你說的……應該要怎麼做?”“為什麼您說……?”“我理解您說的意思是……”等。在使用了引導式問句之後,原來籠統抽象的表達現在變得具體了,溝通的內容也就細致化了。

提問之前,先想好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然後按先後順序提出來。不要想到哪問到哪,讓對方找不到頭緒;

暗示性太強的問題容易失去客觀性,對方可能投你所好,違心地迎合你,使答案失去真實性;問題要具體到點上,不要泛泛地問。如果對方抓不到你要問的點,很可能回答起來也會空泛和散亂。這樣,你就很難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

不懂就要問,不懂會問的人才能辦好事。會說話的人懂得詢問的重要性,不懂的時候會詢問和請教他人,在辦事的過程中就能少走彎路,更快地辦好要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