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要看讀者,說話要看聽眾。(2 / 2)

男性和女性在聽話時也有不同的特點。男性更注重邏輯思維,女性更重視感性思維。對男性需要采取強有力的勸說語言,說出來的話要有理有據。對女性則可以溫和一些,還可以以情動人,讓她們感動,這樣她們就更願意與你交談下去。

一般說來,對文化程度低的人要采用簡單明確的說法,多使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和例子;對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以采取抽象的說理方法。

優秀服務員李淑貞的接待語言就是說話因人而異的一個範例:

知識分子進店,李淑貞這樣說:“同誌,您要用餐,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溜裏脊,清淡爽口,好不好?”工人同誌進店,李淑貞這樣講:“師傅,今兒過班,想吃紅燒肉,還是汆丸子?”鄉下老大娘進店,李淑貞這樣歡迎:“大娘,您進城裏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嚐點啥?”李淑貞對知識分子用語文雅、委婉,對工人同誌用語直接、爽快,對鄉下老大娘用語則通俗、樸實,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愛好和文化修養。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對話語的理解能力不同,喜歡聽的話的類型也不同。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喜歡粗獷、豪爽的話語,長期處於辦公環境的人喜歡幽默、詼諧的話語。如果不根據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來說話,很容易“話不投機”。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子貢是其中最能言善辯的一位。但是,他卻在一次說話時,費了很大的勁而徒勞無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的途中,有一匹馬掙脫韁繩跑開了。

這匹馬吃了農夫的莊稼,便被農夫扣住了,不願意歸還。子貢自告奮勇前去交涉,他搬出遊說諸侯國時的洋洋大篇.“之乎者也”地講了半天,農夫就是不還馬,子貢灰溜溜地回來了。

孔子見狀,笑著說:“拿人家聽不懂的道理去遊說人家,就好比用高級祭品去供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怎麼行得通呢?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於是他讓馬夫前去討馬。馬夫走到農夫跟前,笑嘻嘻地插科打諢:

“老兄,你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們既然碰到了一起,我的馬吃你兩口莊稼,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嘛。”農夫聽馬夫這樣說,又看看和自己同樣打扮的馬夫,痛快地把馬還給了他。

馬夫的口才比子貢更好嗎?不是!馬夫能打動農夫,因為他說的話合了農夫的胃口,他能懂。對於子貢來說是難題,馬夫卻在三言兩語之間解決了。

做到說話看對象,就是要多了解對象,根據對方的表現來作出回應。如果對方彬彬有禮,你也應該文雅、和氣、謙遜;如果對方說話很直,不拐彎抹角,你也應該坦誠、實在,想到什麼就說出來;如果對方情緒低落,不愛說也不想聽,你就應該少說幾句,或者幹脆不說。

總之,在了解對象的基礎上,說出合適的話、有禮貌的話,才會更好地辦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