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資料的收集——追蹤或隨訪
資料收集的成敗關係到整個研究的成敗,隊列研究尤其如此。隊列研究不僅觀察並收集與暴露有關的資料,而且還要收集與結局有關的終點資料,同時最好收集一些可能與產生混雜作用的因素有人稱為協變量,以備分析因果關係之用。隊列研究收集資料的工作是繁複而細致的。現將有關問題分述如下:
(1)基礎資料的獲取
在搜集資料之初,要全麵獲取前述三方麵的基本資料,以便判定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為今後判定研究結局和分析比較各項資料打下基礎,稱作取得基線信息,也叫信息本底。
獲取基線資料的常用方式:查閱記錄或檔案;訪問研究對象或其他能夠提供信息的人,了解對象的暴露史和疾病史,及其他有關資料;對研究對象進行測定或檢查等。
(2)隨訪的對象和內容
所有被選定的研究對象,不論是暴露組或對照組都一律同等地同時間地進行隨訪,都堅持追蹤到觀察終止期。有時還須對失訪者進行補訪。
隨訪內容應與獲取基線資料時的完全一樣,各種追蹤觀察項目應製成調查表或各項檢查記錄表,使用時貫徹始終,不得改變,直至觀察終止。
(3)觀察終點和終止時間
觀察終點是指一個對象出現了預期的結果,到了這個觀察終點,就不再對這個對象繼續隨訪。觀察終止時間係指整個研究工作觀察的截止時間。觀察終點多是指研究所限定的疾病出現與死亡。觀察終點也可以不是疾病或死亡,而是一項某水準的檢測指標,如血清抗體、尿糖、血脂等,這視研究的要求不同而不同。
觀察的終止時間可長可短,應以暴露因素作用於人體至產生疾病結局的一般潛伏期為依據。要在不失這個原則的基礎上盡量縮短觀察期,以節約物力和減少失訪。因為底訪時間越長,失訪率越高。
(4)隨訪的間隔
如果觀察時間較短,在觀察終止時一次搜集資料即可;反之,需多次隨訪,其間隔與次數視具體研究的需求而定。
三、資料分析
1.率的計算
當觀察人口比較穩定時可計算累積發病率;觀察人口不穩定,人口流動性較大時可計算發病密度;若暴露隊列人數少或發病率較低時,不宜計算各種率,這時可采取與參照人群比較的方法,計算標化發病(死亡)比或標化比例死亡比。
2.人時的計算
人時即以觀察人數乘以觀察時間,若時間單位用年則稱為人年。用人時為單位計算的率帶有瞬時頻率性質。人時的計算方法依據不同的觀察隊列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可以個人為單位計算暴露人年;動態人群但不知道每一個成員進人與退出的具體時間,可用平均人數乘以觀察年數得到總人年數;也可用壽命表法計算人年。
3.標化死亡比
隊列研究資料常采用標化死亡比及標化比例死亡比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