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利多卡因
局麻用它較普魯卡因強,其維持時間亦較長,並有較強的組織穿透性和擴散性,故亦可用作表麵麻醉。
3.布比卡因
它特別適合費時較長的手術,術後鎮痛時間也較長。
4.地卡因
穿透力強,臨床上主要用作表麵麻醉。
5.血管收縮劑
臨床上常用腎上腺素以1:200000的濃度加人局麻藥溶液中,用作局部浸潤麻醉和阻滯麻醉,因腎上腺素可引起心悸、頭痛、緊張、恐懼、顫抖、失眠,用量過大,或注射時誤入血管,可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礙,也可因血壓升高而發生腦出血,或因心髒過度興奮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纖顫等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上應嚴格限製麻藥中的腎上腺素濃度和控製好一次注射鎮。
二、常用局部麻醉方法
1.表麵麻醉
本法適應於表淺的黏膜下膿腫切開引流,拔除鬆動的乳牙或恒牙,以及行氣管內插管前的黏膜表麵麻醉。
2.浸潤麻醉
浸潤麻醉是局麻藥液注人組織內,以作用於神經末梢,使之失去傳導痛覺的能力而產生麻醉效果。①口腔頜麵部軟組織浸潤麻醉,口腔頜麵部軟組織範圍較大的手術,常用0.25%~0.5%普魯卡因作神經末梢浸潤麻醉。②牙及牙槽骨手術浸潤麻醉,多在上頜牙或下頜前牙區的牙槽突應用浸潤麻醉,常用浸潤麻醉方法有,骨膜上浸潤:將麻醉藥注射到牙根尖部位的骨膜外麵;黏膜下浸潤,是將麻醉藥注射到黏膜下組織,而並不要求到達骨膜。
3.阻滯麻醉
口內注射法: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一般&上頜第二磨牙遠中頰側根部前庭溝作為進針點,注射針與上頜牙長軸成45度,向上後內方剌人。齶大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的表麵標誌,齶大孔位於上頜第三磨牙齶側齦緣至齶中縫弓形凹麵連線的中點,履蓋其上的黏膜可見小凹陷,即為進針標誌。
麻醉區域及效果:同側磨牙、前磨牙齶側的黏骨膜、牙齦及牙槽骨。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將麻藥注人齶前孔,以麻醉鼻齶神經。齶前孔的解剖位置在左右尖牙連線與齶中線的交點上。表麵有梭形的齶乳突覆蓋。麻醉區域: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黏眚膜和牙槽骨。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是將麻藥注射到翼下頜間隙內,故亦稱翼下頜注射法。麻醉區域及效果:同側下頜骨、下頜牙、牙周膜、前磨牙至中切牙唇(頰)側牙齦、點骨膜及下唇部,以下唇麻木為注射成功的主要標誌。
4.各類牙拔除術的麻醉
上頜中切牙、側切牙拔除時多選用唇、齶側局部浸潤麻醉,也可選擇眶下孔和切牙孔等阻滯麻醉。上頜前磨牙拔除術的麻醉,上頜磨牙拔牙術的麻醉,下頜前牙拔除術的麻醉,下頜前磨牙、前磨牙拔除術的麻醉。分別麻醉上牙槽中神經、上牙槽後神經、下牙槽神經。
三、局部麻醉的並發症及其防治
1.暈厥
暈厥是一時性中樞缺血所致。臨床表現為頭暈、胸悶、麵色蒼白、全身冷汗呼和吸困難等。防治原則是,做好術前的檢查和思想工作,消除緊張情緒,避免在空腹時進行手術。一旦發生暈厥,應立即停止注射,置病員於頭低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或進行靜脈注射高滲糖。
2.過敏反應
分延遲反應和即刻反應。延遲反應常見血管神經性水腫,偶見蕁麻疹、藥疹、哮喘和過敏性紫癜;即刻反應是當用極少量藥後,立即發生極嚴重的類似中毒症狀,病員突然驚厥、吞迷、呼吸、心跳驟停死亡。防治原則:術前詳細詢問有無酯類局麻藥如普魯卡因過敏史。對輕症的過敏反應,可給脫敏藥物如鈣劑、異丙嗪、可的鬆類激素肌注或靜注及吸氧。嚴重過敏反應出現抽搐或驚厥時,應迅速靜注安定10~20mg,或分次靜注2.5%硫噴妥鈉,每次3~5mg,直到驚厥停止。注射硫噴妥鈉過程中,若發生呼吸抑製應立即麵罩加壓吸氧或氣管插管做人工呼吸。對循環衰竭的病員應給升壓藥、補液;如呼吸、心跳停止,則按心肺複蘇方法迅速搶救。
3.中毒
當單位時間內進入血循環的局麻藥速度超過分解速度時,血內濃度升髙,達到一定的濃度時就會出現中毒症狀。中毒反應的表現可歸納為興奮型與抑製型兩類:興奮型表現煩躁不安、多話、顫抖、惡心、嘔吐、氣急、多汗、血壓上升,嚴重者出現全身抽搐、缺氧、發紺;抑製型上述症狀多不明顯,迅速出現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神誌不清,隨即呼吸、心跳停止。防治原則:用藥前應了解局部藥毒性大小及一次最大用藥量。普魯卡因安全劑量每小時不超過18。要堅持回抽無血,再緩慢注射麻藥。如一旦發生中毒反應,應立即停止注射麻藥。中毒輕微者,置病員於平臥位,鬆解頸部衣扣,使呼吸暢通,待麻藥在體內分解後症狀可自行緩解。重者采取給氧、補液、抗驚厥、激素及升壓藥等搶救措施。
4.腎上腺素反應、癔症(癔病)
暈厥、過敏、中毒反應,臨床上有時應與腎上腺素反應、癔症(癔病)等全身反應相鑒別,並應警惕腦、心血管意外發生的可能。
腎上腺素反應的常見症狀是頭昏、頭痛,口唇蒼白,並伴血壓升高,脈搏快而有力。癔病者可以出現暈厥、過敏樣症狀,但其發作時無陽性體征,易受暗示,有反複發作史。臨床上在排除其他反應之前,切勿輕率作出癔症(癔病)的診斷。
5.血腫
注射針刺破血管所致。防治原則:注射針尖不能粗鈍及有倒鉤。注射時不要反複穿刺以免增加穿破血管的機會。若局部已出現血腫,可立即壓迫止血,並予冷敷;在出血停止後,則改用熱敷,促使血腫吸收消散。並可酌情給予抗感染及止血藥物。
6.感染
注射針被汙染,局部或麻藥消毒不嚴,或注射針穿過感染灶,均可將感染帶入深層組織,一般多在注射後1~5天局部發紅、腫、熱、痛明顯,甚至有張口受限或吞咽困難及全身症狀。防治原則:注射器械及注射區的消毒一定要嚴格;注射時防止注射針的汙染和避免穿過或直接在炎症區注射。已發生感染者應按炎症的治療原則處理。
7.暫時性麵癱
一般多見於下牙槽神經口內阻滯麻醉時,由於注射針偏向內後不能觸及骨麵,或偏上越過乙狀切跡,而致麻藥注人腮腺內麻醉麵神經而發生暫時性麵癱;也偶見於咀嚼肌神經注射過淺所致。這種情況待麻醉藥作用消失後,神經功能即可恢複,故勿需特殊處理。
8.神經損傷
注射針穿刺或撕拉,或注入混有酒精的溶液,都能損傷神經,出現長時間的感覺異常、神經痛或麻木。臨床上,多數神經損傷是暫時性、可逆性的病變,嚴重的神經損傷則恢複較慢,甚至有完全不能恢複者。可早期給予積極處理,促進神經功能的完全恢複。
9.暫時性牙關緊閉
可發生於牙槽神經口內阻滯麻醉時。由於注射不準確,麻醉藥注入翼內肌或咬肌內,使肌肉失去收縮與舒張的功能,並停滯於收縮狀態,因而會出現牙關緊閉。一般都是暫時性的,不要特殊處理。
四、口腔頜麵外科手術全身麻醉
1.口腔頷麵外枓手術全身麻醉的特點
麻醉與手術互相幹擾。較難保持氣道通暢。小兒與老年病員多。手術失血多。麻醉的深度和麻醉恢複期的要求比較嚴格。口腔頜麵麻醉要求適度麻醉,其特征為:病員安靜不動、呼吸脈搏、血壓穩定在正常範圍,即其深度相當於乙醚吸人麻醉的三期一級。
2.口腔額麵外科手術的全麻後處理
應仔細觀察口腔內有無填塞物、固定物、滲血或分泌物,以及是否有舌後墜,一經發現應及時處理。在拔除氣管內插管時,拔管後還應仔細觀察呼吸情況。某些麻醉劑和輔助麻醉劑對中樞及外周神經可產生抑製作用。故術後應嚴密觀察,酌情處理,必要時應用對抗劑或利尿劑以加快藥物排泄。口腔頜麵部血管豐富,手術出血較多,應根據血壓、脈搏、尿量的變化,準確估計失血量。全身麻醉蘇醒期病員可發生惡心,嘔吐,嘔吐物可能導致誤吸。應及時清除口咽分泌物,安放口咽通氣道以保持上呼吸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