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頜竇癌常轉移至下頜下及頸部淋巴結,有時可轉移至耳前及咽後淋巴結。遠處轉移少見。

上頜竇癌的早期診斷常常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臨床醫師應有高度的警惕性,應與牙周病、根尖病、慢性上頜竇炎等注意鑒別。上頜竇較晚才有明顯的骨質破壞,早期如臨床鑒別診斷困難時,可借助於X線體層攝片、CT檢査等方法明確診斷。必要時應行上頜竇探查術,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體層攝片以及CT檢查對病變波及範圍的確定也甚為重要。

最好采用綜合療法,而以外科治療為主。早期腫瘤局限於上頜竇內無骨質破壞者,可施行上頜骨全切除術。如腫瘤波及眶板時,需全部切除並包括眼眶內容物。腫瘤累及後壁及翼齶窩時,應施行擴大根治性切除術,將下頜骨喙突及翼板與上頜骨一並切除,切除後的缺損可用修複治療。較晚期上頜竇癌最好先用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待腫瘤初步被控製後再行上頜骨根治性切除術,術後再用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如抽瘤已波及篩竇、顳下窩或顱底時,可考慮施行顱麵聯合切除。對手術後複發的病員,可用放射治療或低溫治療,也可考慮顱麵聯合切除術。如發生頸淋巴結轉移,一般與上頜骨切除一起行同期手術。

8.中央性頜骨癌

中央性頜骨癌主要發生自牙胚成釉上皮的剩餘細胞。這些上皮細胞可殘存於牙周膜、囊腫襯裏以及來自成釉細胞瘤惡變。在組織類型上可以是鱗癌也可以是腺性上皮癌。

中央性頜骨癌好發於下頜骨,特別是下頜磨牙區。病員早期無自覺症狀,以後可以出現牙痛、局部疼痛,並相繼出現下唇麻木。腫瘤自骨髓內向骨密質浸潤,穿破骨密質後,則在相應部位頰舌側出現腫塊,或侵犯牙槽突後出現多數牙鬆動、脫落,腫瘤自牙槽突穿出。腫瘤也可沿下牙槽神經管傳播,甚至越中線至對側;或自下牙槽神經孔穿出而侵犯翼下頜間隙。晚期可浸潤皮膚,影響咀嚼肌而致張口受限。

中央性頜骨癌可向區域性淋巴結及血循轉移,預後較差。與上頜竇癌一樣,中央性頜骨癌的早期確診較困難,臨床上往往易與牙槽膿腫、下頜骨骨髓炎及神經炎相混淆,因此要求臨床醫師一定要高度警惕。

中央性頜骨癌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因誤診可拖延病程,影響治療及預後。下唇麻木常是中央性頜骨癌的首要症狀,此時應及時行X線攝片檢査。X線早期表現為病損局限於根尖區骨密質之內,呈不規則蟲蝕狀破壞;以後才破壞並浸潤骨密質。為了確診,有時可將病變區牙拔除一個,自牙槽窩內刮取組織一塊行病理檢査;如已穿破骨密質形成腫塊者,則活檢更為容易。

中央性頜骨癌須與慢性骨髓炎相鑒別。後者多有炎症史,X線除骨質破壞外,尚有增生修複的表現,如骨膜增生等。如臨床、X線不能完全鑒別時,應於手術時冰凍活檢,以排除中央性癌。

神經炎比較少見,麻木可時輕時重。X線攝片無骨質破壞。

中央性頜骨癌如來自囊腫或成釉細胞瘤惡變,則兼有囊腫及成釉細胞瘤的X線表現。手術是治療中央性頜骨癌的主要方法。根據中央性頜骨癌的病變擴散特點,下頜骨的切除範圍應更加廣泛。限於一側者一般應行半側下頜骨切除;如鄰近中線或超越中線者,應根據解剖特點於對側下頜骨頦孔或下頜孔處截骨;或甚至行全下頜骨切除。

中央性頜骨癌一般應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為了防止遠處轉移,尚應配合化療。

9.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現絕大多數為皮膚痣及黏膜黑斑;發生惡變時,則迅速長大,色素增多,呈黑色或深褐色,放射狀擴展;在腫瘤周圍及基底有色素沉著加劇的增生浸潤現象,痣表麵毛發脫落,形成凹陷潰瘍,病變內或周圍出現結節,易出血和疼痛,並發生區域的淋巴結突然增大。

口腔內惡性黑色素瘤惡性程度較高。多發生於牙齦、齶及頰部的黏膜。腫瘤呈藍黑色,為扁平結節狀或乳突狀的腫塊,生長迅速,常向四周擴散,並浸潤至黏膜下及骨組織內,引起牙槽突及頜骨破壞,使牙鬆動。

惡性黑色素瘤常發生廣泛轉移,約70%早期轉移至區域性淋巴結。其遠處轉移率可髙達40%。

診斷主要根據色素表現及臨床症狀,不宜行活組織檢査,即使是轉移性淋巴結亦不應做活檢。

惡性黑色瘤對放療不敏感,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輔以化療,免疫治療,應用卡介苗劃痕和幹擾素等,冷凍治療對該腫瘤十分敏感,經過2~3次冷凍,原發腫瘤可以完全消失,死骨脫離,肉芽組織形成,創麵完全愈合。

第七單元 涎腺疾病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涎腺炎症

①急性化膿性腮腺炎;②慢性複發性腮腺炎;③慢性阻塞性腮腺炎;④涎石病和下頜下腺

炎。

二、舍格倫綜合征

①臨床表現;②診斷;③治療。

三、涎腺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①多形性腺瘤;②腺淋巴瘤;③黏液囊腫;④舌下腺囊腫。

四、涎腺惡性腫瘤

①黏液表皮樣癌。②腺樣囊性癌;

一、涎腺炎症

根據感染的性質,涎腺炎有化膿性、病毒性和特異性感染三類。腮腺最好發,其次為頜下腺,而舌下腺和小涎腺則極其少見。

1.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以往常見於腹部大型外科手術後,所以又稱為手術後腮腺炎,屬於嚴取並發症之一。由於抗生素應用的發展並注意維護正常出人量及水、電解質平衡,目前已少見。

(1)病因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肺炎雙球菌較少見。發生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基本因素是機體嚴重脫水致唾液分泌減少或停止,涎腺本身的抗感染能力喪失和導管係統缺乏機械衝洗,在病員全身抵抗力低下的情況下,口腔內致病菌經腮腺導管逆行感染引起腮腺急性化膿性炎症。腮腺區的創傷和臨近組織急性炎症的擴展,也可繼發腮腺的急性炎症。

(2)臨床表現

常為單側受累,雙側同時發生者少見。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發病急,早期症狀輕微或不叫顯,特別是全身疾病及腹部外科手術後者,這些症狀常被全身的嚴重病情所掩蓋而被忽視。以致病變發展,腮腺區腫脹疼痛並伴發熱始引起病員的注意。腫脹以耳垂為中心,局部皮膚紅熱,呈硬性浸潤,觸痛明顯。有輕度開口困難,腮腺導管口紅腫,輕輕按摩腺體可見膿液自導管口溢出,有時甚至可見膿栓堵塞於導管口。患者中毒症狀明顯,有高熱、脈率和呼吸加快、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比例顯著上升、核左移,並可出現中毒顆粒。

(3)診斷及鑒別診斷

因全身狀況衰竭或腹部手術後發生的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一般情況下發生的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應注意鑒別的有:咬肌間隙感染;腮腺區淋巴結炎;流行性腮腺炎。

(4)治療

維持正常出人量及體液平衡,糾正機體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選用有效抗生素。根據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感染細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特點,可及早用抗生素;加強口腔衛生護理。切開引流。出現以下征象應考慮切開引流:局部皮膚呈暗紫色,有明顯的凹陷性水腫;局部跳痛並有局限性的壓痛點,穿刺抽出膿液;腮腺導管口有膿液排出,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如膿液已穿破腮筋膜達皮下,可在波動明顯處切開。

(5)其他保守治療

包括敷、理療及增進唾液分泌等。

2.慢性複發性嗯腺炎

(1)臨床表現

病員常不明確起病時間,多因反複發生腺膿腫而就診。常為雙側性。腫脹發生有時和進食有關,並伴有輕微疼痛,這是因為進食時唾液分泌增加且黏稠,排出受阻所致。不少病例的腮腺腫脹和進食並無明顯關係,晨起感腮腺腺體部脹感,自己稍加按摩的即有“鹹味”液體自導管溢出,局部隨之輕鬆。臨床檢査腮腺輕微腫脹或不明顯,伴發急性感染皮色稍紅,一般均屬正常。導管口可有輕微發紅,壓迫腺體硬韌感,腮腺導管呈粗硬索條狀。

(2)診斷和鑒別診斷

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腮腺造影。造影表現為導管係統部分狹窄,部分擴張似臘腸樣改變,腺體部分呈斑點狀末梢導管擴張。慢性化膿性腮腺炎的涎腺造影表現和舍格倫綜合征有很多類似處,應注意鑒別。

(3)治療

慢性複發性腮腺炎兒童和成人的治療有所不同。在兒童要多飲水,每天按摩腺體幫助排唾,保持口腔衛生等;若有急性炎症表現則可用抗生素,成年人慢性複發性腮腺炎的治療基本原則同上,病因如果為結石、導管口狹窄,可先去除結石或擴張導管口。也可向導管注入藥物,如碘化油,各類抗生素等。經上述治療仍無效,可考慮手術。手術治療方式有二:一是作導管結紮術。二是在各種保守治療及導管結紮術失敗而病員有手術願望時,可行保存麵神經的腮腺腺葉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