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含義:多付出。當一名員工能不抱怨,化“被動聽命”為“主動做事”,並且樂意去做分外的工作,為企業多付出的時候,其能力就開始提升了。
第二層含義:有事業心。當一名員工能視工作為事業,努力使做事情的結果品質更好時,其能力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台階。
第三層含義:更專業。當一名員工能不斷地主動去學習、鑽研和實踐本職工作,使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從而使自己的做事效能也不斷提升,這時該員工的能力獲得了更大的提升。
第四層含義:能創新。當一名員工能通過創新,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時,其能力的提升又到了更高的境界。
上述四個層次,是一種從低到高的遞進邏輯,其提升的難度也是一種由易到難的遞增。
任何一名員工,如果能夠達到上述四個層次中的任何一個層次,都可以說是“能力提升”了。換言之,一名員工欲使自己的“能力提升”,就應該往這四個層次的方向上去努力。
3.有疲勞時不抱怨。
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王小丫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曆。她說,自己曾在《金土地》節目中當過一個星期的小組長,手下有6名組員。“後來,我實在不堪雞飛狗跳,請求製片人把我給撤了,安心當好主持人。”
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王小丫說應該抱有知足常樂的心態。多年前的一天,她的姐姐下崗了。當晚,王小丫說自己失眠了。“有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就應該感到很快樂。如果工作還是自己所喜歡的,那就是一種非常大的幸福了。”不讓自己在讚美聲中飄飄然,才能擁有一顆感受生活的平常心。
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的標準在不同人的眼裏各有不同,但隻要你的內心感覺是充盈的,你就是幸福的。有事做,證明你正值可以做事的年齡;有事做,證明你的身體還比較健康;有事做,證明你可以向社會展示自己的價值;有事做,證明你至少可以不為自己的一日三餐發愁……
有事做就是幸福的。可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往往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總為工作當中出現的各種事情喋喋不休地抱怨。
“我的事情太多了!”“怎麼時間這麼緊啊,這怎麼能完成?”“那不是我的工作,為什麼要讓我去做?”
類似的抱怨我們常會聽到,可是,如果某一天你被告知失去工作時,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在當今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嚴重失衡的狀況下,請記住,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你離開了,工作可以再找適合的人選,可是,你沒了工作,你甚至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無法保障,更別提為自己的理想奮鬥。
248
※知名企業巡展:娃哈哈集團。
娃哈哈集團在創業之初,步履艱難。那時資金緊張,條件簡陋,娃哈哈的員工分秒必爭,抓住一切機會發展。夏天給小學供應冷飲是他們的一項業務,每當他們知道有學校需要冷飲時,馬上分頭行動。宗慶後常常冒著酷暑,腳踏三輪車,把冰棍送到學校,一次隻賺幾元、十幾元,但他們仍然無怨無悔。後來,聯係到長期推銷兒童食品,需要量大了,他們互相幫助,把貨送到消費者手中。
1988年,宗慶後通過周密調查,提出放棄加工別人的產品,開發自己的產品。配製營養液、開發八寶罐粥生產,職工們群策群力,通過合理安排生產程序和小發明、小革新,隻用一半勞動力就創下了日產近30萬罐八寶粥的曆史最高紀錄。1993年初,娃哈哈集團在職工大會上公布了產值4.8億元奮鬥目標。一開始,部分職工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公司充分發動大家對這一目標進行討論,並對任務層層進行分解,通過討論,大家逐漸認識到這一方針目標的可行性,紛紛表示要力爭超額完成計劃,並落實到行動上,從而創下了提前2個月完成1993年全年計劃的成績。
娃哈哈的企業文化的又一個重要內容是尊重職工、愛護職工,公司上下,親如一家。尊重全體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使職工感到在娃哈哈集團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娃哈哈人視廠為家,自覺維護這個“家”的榮譽。有一次,質量監督部一名職工春節回家過年,在汽車站發現有假冒娃哈哈出現,他馬上打電話給廠裏,把信息告訴打假辦的同事,很快抓住了販假者。如此事例,不勝枚舉。由於娃哈哈名聲日益擴大,娃哈哈人外出時,總有羨慕的目光,在交通比較緊張、火車票和飛機票比較難買的情況下,一聽說是娃哈哈公司的人,馬上優先售給,職工深為自己是娃哈哈的一員而感到光榮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