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教——子弟教育,眼光長遠(2)(2 / 2)

曹操知道後,十分生氣。後來就決定不立曹植而改立曹丕為世子。曹操對兒子的嚴格亦由此可見。

至於曹衝應該是曹操眾多兒子中比較聲名在外的了,“曹衝稱象”的故事現在早已人盡皆知。

由曹操教子的成功不由讓人想起劉備。劉備雖是一個堪與曹操齊名的卓越的政治家,可惜顧得了自己的天下卻管教不好自己的兒子。其子阿鬥的名聲對後世而言已經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代言人。劉備飄蕩半生,四十多歲才得此一子,極其鍾愛,當陽一戰,為了救阿鬥,幾乎斷送趙雲的性命。後來孫夫人帶阿鬥回吳,又是趙雲、張飛半路截下的。也許,正是因為這孩子能活下來很不容易吧,劉備對他便會特別憐惜和嬌慣。俗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慈父也是一樣的。

兩位梟雄的教子故事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到極端便走向反麵,不管是教育別人還是自己受教育都是一項長遠的工程,不僅需要天賦和領悟力,更需要一點耐心。

這就好比一個職場新人,到了一個嶄新的環境一無所知的時候,得到了前輩的提攜,這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是自己的機會牢牢抓住,不是自己的也不必強求。遇到和自己類似經曆的競爭對手,要相信一種觀念。天賦固然重要,後天的付出更為重要。受人賞識和喜愛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因此就飄飄然起來。

成功始於努力的行動和謙虛的態度,失敗始於驕傲的神情和自以為是的言行。

5.從曹操教子看家教

良好家教對年輕人的人生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曹操共有二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諸子中,文有曹丕、曹植,武有曹昂、曹彰,大都表現出傑出的才能。曹操諸子的成才,跟曹操的成功家教是分不開的。

從史書的記載看,曹操在以下幾個方麵的做法對後世很有啟發意義。

曹操曾被魯迅先生稱為“改革文章的祖師”。據《魏書》記載,在統率軍隊三十多年的時間裏,曹操始終“手不舍書”,常常白天裏忙著講論武略攻伐之事,夜晚則勤學經傳不倦。並且在戎馬倥傯之際,“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正是由於曹操身體力行的率先垂範和影響,次子曹丕“下筆成章,博聞強誌”,除代漢建魏的政治功業外,文學方麵還留下一百多篇詩作,所作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所作《典論·論文》成為我國探討文學問題最早的較係統的文學批評論著,其中所作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論斷,則更是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子曹植很小時就“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十幾歲時所寫的文章竟使得曹操不敢相信,當麵測試多次後才不得不相信;後來,曹植雖然在政治上不如曹丕,但在文學上則與曹丕並駕齊驅,在後世的文名甚至高過曹丕。南朝宋謝靈運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對曹植文才的評價雖不免誇張,但也可見曹植之才令後人敬仰程度之一斑。

除此之外,曹操還提倡惟才是舉,對子弟也惟才是用。

曹操對兒子的激勵,一方麵是現身說法。《三國誌·魏書·陳思王植傳》

載有一篇《戒子植》,很能看出曹操的一片殷殷愛子之意:

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

意思是說: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已經做頓丘(今河南浚縣北)縣令,如今回想起當年的所作所為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現在你也長到二十三歲了,能不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