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說話,小心“雷區”(4)(1 / 2)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風格,無論是講話的語言還是手勢,都具有個人色彩。例如西方人最擅長以誇大的動作,表現自己內心感受的極限;東方人則比較含蓄、內斂,不輕易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現於外。

說話需要借助情感的大力支援,也就是必須集中情感來表達才能打動人心。人並不是機器人,隻要照常規運轉就行,說話一定要有感情,要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為了輔助或加強語氣,還必須加以形容詞或語尾助詞。

談話之所以是交流方式的一種,那是因為談話是相互的,雙方意見的交換討論才能稱之為談,沒有獨立思想的附和語詞,表現不出個人的獨立人格與個人意見,那對方跟你也就無從談起。一個喜歡強調自己想法或意見的人,是絕對不會以附和的口吻來表示自己的看法。

許多人在交談時有“我同意……”的習慣用語。其實在朋友交談中,朋友想要聽的是你個人的看法,而不隻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你可以以“你說的對,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去順應一下對方,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想要成功,想要讓自己成為更獨特的人就必須與一般人有所區別,盡量地表現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不妨多應用些特殊或極端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總是附和別人的想法。

當然,讓你有自己的想法不是要你故意與別人有不同的意見,故意跟對方對著幹。有的人專門喜歡表示與別人不同的意見。處處故意表示與別人看法不同,比如說:你說這是黑的,他在這個時候就硬說是白的;在後來你又改變了看法也說這是白的,他在這個時候就會反過來,說它是黑的了。

這種人與那些處處隨聲附和的人一樣,會被人看不起,甚至比那種人更嚴重的是讓人覺得他是故意在找茬。

再者,不要自吹自擂。

謙虛是一種美德,這是毋庸置疑的,與其自誇,倒不如表示謙遜,也許你自認為偉大,但別人不一定同意,縱使你平日備受尊敬,聽了你自吹自擂的話,別人也會對你非常地反感。世間的事情往往是:如果自己不吹時,那麼別人會來稱頌;假如自己說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你了。

一般情況,往往人們最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而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並不熱心。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未必引起別人的共鳴,做什麼事你都要竭力地把你自己忘掉。如果你想讓別人稱讚你,那你先把你自己拋開,去稱讚別人試試,不要老是囉囉嗦嗦地談你的個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事業。因為每個人最喜歡的都是自己的事情。當你以充滿了同情和熱誠的心去聽他的敘述,這樣肯定會給對方留下最滿意的印象。你再加以稱讚,定能讓他也對你稱讚有加。一些愛自誇的人到最終是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知己的,這是他自視甚高,輕視一切,不太理會別人的意見,隻會自己吹牛的後果。他隻想找奉承和聽從他的群眾,而不是朋友,當然朋友們都惟恐避之不及了。

另外,不要不懂裝懂。

中國有句俗話叫“半桶水晃悠!”,意思是越是那種一知半解的人越是喜歡賣弄。社會上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容易形成一股裝腔作勢之風。他們就屬於那種“半桶水”,如果凡事都一無所知,心裏便容易產生惟恐落於人後的壓迫感,這個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藏拙,而是學了點皮毛就拿出來裝樣子,在人麵賣弄。這種人是很容易引起別人反感也是很容易讓人當眾揭穿的。

有位雜誌社社長姓李,他不管是什麼場合他總喜歡裝腔作勢,故意地降低自己的聲調、放慢語速,發言總是夾著許多的暗示性話語和英語,表現出一副很莊重的樣子。不但如此,他也總是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這種姿態讓人覺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傳。

他的事業因此明顯受到很大影響,他發表的高見,得不到他人的認同;出版的雜誌或周刊,上不了台麵;所出版的刊物,被人批評為現學現賣、膚淺的雜學之流,他卻始終不知悔改!所以當他一開口說話,旁邊的人就說:“天啊!又要開始了。”然後便咬著牙,萬分痛苦的樣子。最後,凡是認識他的人一聽見他要發言就自動離他遠遠的,他也因此成了圈內的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