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第10種智慧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1 / 3)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出自《老子》,比喻事情的成功,是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如果想獲得成功,就必須積極行動,勇於邁出腳步,全力以赴。人有無盡的潛能,想到就馬上行動的人,潛能就會被開發;不行動,潛能就會被慢慢埋沒。

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就絕無滿意的結果可言。因此,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先從行動開始。

—— 本傑明·笛斯瑞利

把小事做到極致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普遍的觀點,那就是隻要大事過得去,小事或細節就可以被忽略,這種想法是極其不正確的。老子曰:“天下難事,必始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漫長的道路需要一步一步來完成,輝煌的事業,也需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做起。

當大家驚歎於他人獲得成功的時候,卻往往忽視了成功背後一點一滴的努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並非他們的先天條件多麼優越,而是他們更加地注意細節上的問題,懂得要在小事上下足功夫的道理。

米查爾· 安格魯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有一次,安格魯向一位參觀者解釋為什麼他的工作室一直推遲了這麼久才開放。他說:“我在這個地方潤了潤色,使那兒變得更加光彩些,使麵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塊肌肉更顯得強健有力;然後,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顯得有力度。”

那位參觀者聽了不禁說道:“先生,這些都是些瑣碎之處,並不太引人注目啊!”

雕塑家笑著回答道:“情形也許如此,但是你要知道,正是這些細小之處才是決定這件作品是否完美的關鍵,讓一件作品完美到細小之處可不是件小事情啊!”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荷蘭,有一個隻讀過初中的青年,在鎮上找到了一份替鎮政府看門的工作。他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在門衛的崗位上一直工作了60 多年。

也許是工作太過清閑,他又太年輕,於是,他選擇了費時又費事的打磨鏡片當自己的業餘愛好。就這樣,一磨就是60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借助他研磨的鏡片,他發現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從那以後,他聲名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拜會過他。創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歲的科學家萬·列文虎克。

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隻要把小事做到極致,量變產生質變,才能成就大事。這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如果能執著地把手上的每件小事做完美,那麼,人生同樣也會變得完美。

智慧語絲:

簡單不等於容易,隻有花大力氣,把小事做細,才能把事情做好。大量工作都是瑣碎的、複雜的細小事務的重複,做好這些事情的絕招,就是要專注於小事。眼高手低、心浮氣躁是成長的大敵,紮實和理智地做好小事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高爾基曾說:“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事實正是如此,我們常聽見有人說:“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但我卻沒有那麼做,現在真是後悔莫及啊!”

如果我們總是以各種理由推遲行動的步伐,就跟下麵這個故事裏的人一樣。

有這樣一個人,一直想到首都北京旅遊,於是製定了一套詳盡的旅行計劃,他甚至在地圖上標出要觀光的每一個地點,製定了詳細的日程表,連每個小時去哪裏都定好了。

一段時間以後,到他家做客的朋友紛紛問他:“北京怎麼樣?”他回答:“北京是不錯的,可我沒去。”朋友驚訝地問道:“啊?你做了這麼詳盡的準備竟然沒去?”

他回答:“我是喜歡定旅行計劃,但還沒有出去的機會。”朋友們終於明白,他隻是在異想天開,那他豈不是無論如何也到達不了目的地了嗎?

通過觀察通常會發現,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是說到做到,言出必行。

瑪麗是一個可愛的姑娘,但她有一個習慣,每當她做一件事時,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準備工作上,但是準備完了卻沒有實際行動。

同村的漢森先生開了一家水果店,一天,漢森先生對瑪麗說:“你想掙點錢嗎?”

“當然想,” 瑪麗回答。

“那好,瑪麗。”漢森先生說,“農場裏有很多草莓,我已經雇傭了好多人去摘了,你也可以去,然後把它們都賣給我,我以1誇脫12美分的價錢付給你。”

瑪麗非常高興地拿起一個籃子,想馬上就去摘草莓。這時,她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今天采了5誇脫草莓,漢森先生應該付給自己多少錢呢?她拿出一支筆和一塊小木板,計算結果是60 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