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8年,化學實驗室創建成功。1755年,在羅蒙諾索夫的倡議下,俄國第一所高等學府—莫斯科大學建成……1765年,羅蒙諾索夫因病去世。去世前,他留給世人的話語簡短但偉大:“對於死我是不恐懼的,我感到遺憾的隻是我沒有完成我為發展俄羅斯科學所應做的一切。”
撰文/維尼
編譯/賈寶花
陽光人生/
Sunshine Life
“不學習、毋寧死”是羅蒙諾索夫成功的法門,“百折不撓”是他成功的利器。而這些,似乎是所有成才者的通關密道。從平凡走向偉大,羅蒙諾索夫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是感動:困苦中找尋到知識的力量,而後拚盡全力追尋;挫折中緊握真理的雙手,執拗地不肯放鬆一絲一毫;絕望中仍保留充沛的熱情,充分利用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回報自己的祖國……他執著得讓我們心碎,倔強得讓我們慚愧。最終,他收獲了成功,收獲了世界。
培養策略/
Training Strategy
在學習與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如果你一味選擇逃避與妥協,終將一事無成。樹立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是我們培養情商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想要克服畏懼、懶惰的負麵情緒,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時,可以想辦法嚐試解決……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是一個敢於對困難說“不”的人了。
由誰來作決定
森林中要開運動會了。小鴨子喃喃很想報名參加比賽,還非常希望取得好成績,可在選擇比賽項目這個問題上卻犯了難。喃喃最擅長跳遠,可媽媽說,選擇遊泳項目吧,因為遊泳最容易;好朋友小兔子說,選擇短跑項目吧,因為成為短跑冠軍是喃喃的夢想。喃喃會怎麼決定呢?
喃喃的決定/
A.聽媽媽的話,因為媽媽總是對的。
B.還是聽小兔子的話吧,他最了解我的夢想。
C.我認為能在運動會中取得好成績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別人的意見隻能做為參考,我還是應該選擇我最擅長的項目。
點評/
選A的同學:
聽媽媽的話固然不錯,但獨立精神更重要。
選B的同學:
朋友雖然了解你,但是他不能代替你作決定。
選C的同學: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作出決定,相信你的選擇不會錯。
所以C是最佳答案。
專家悄悄話/
遇事要有主見,因為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
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那麼又如何改變世界?
羅伯特·西奧迪尼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有一天,他在紐約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乘地鐵去時代廣場站。當時正值下班乘車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樣沿著台階蜂擁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羅伯特·西奧迪尼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躺在台階中間,閉著眼睛,一動不動。趕地鐵的人們都像沒看到這個男子一樣,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個別的甚至從他身上跨過,急著乘坐地鐵回家。
看到這一情景,羅伯特·西奧迪尼感到非常震驚。於是,他停了下來,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就在他停下來的時候,耐人尋味的轉變出現了:一些人也陸續跟著停了下來。
很快,這個男子身邊聚集了一小圈關心他的人,人們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開來。有個男人去給他買了一些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給他買來了水,還有一個人通知了地鐵巡邏員,巡邏員又打電話叫來了救護車。
幾分鍾後,這個男子蘇醒了,一邊吃人們給他的食物,一邊等待救護車到來。
人們漸漸了解到,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隻會說西班牙語,而且身無分文,已經餓著肚子在曼哈頓的大街上流浪了好幾天。他是因為饑餓而昏倒在地鐵站的台階上的。
既然大部分人都有愛心,那麼,為什麼起初人們會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呢?
羅伯特·西奧迪尼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流中,人們往往會陷入完全的自我狀態,在忽視無關信息的同時,也忽視了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這就像一位詩人說的那樣,我們“走在嘈雜的大街上,眼睛卻看不見,耳朵卻聽不見”。在社會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都市恍惚症”。
後來,又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的態度有了較大的改變呢?
羅伯特·西奧迪尼認為,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有一個人關注到他,致使情況發生了變化。
當時,羅伯特·西奧迪尼停下來,想要看一下那個處於困境中的男子。路人因此從“都市恍惚症”中清醒過來,也注意到這個男子需要幫助。在注意到這個男子的困境後,大家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幫助他。
人們看到別人的善舉,對自身的心理產生了衝擊,進而引發出行善的願望和行動,心理學家將這種變化稱為“升華”。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幫助病人、窮人或者其他處於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升華”。這些助人為樂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幫助貧民時那樣無私。
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的故事讓人聯想到英國一位主教的墓誌銘:“少年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當時曾夢想改變世界。
“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卻發現自己無力改變世界。
“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可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
“但天不遂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之時,終於頓悟: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若我能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以後,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 ”
不錯,自己先改變了,身邊的一些人就可能會跟著改變;身邊的一些人改變了,很多人才可能會跟著改變;很多人改變了,更多的人就可能會改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先改變自己,才可能改變世界。
撰文/蔣光宇
陽光人生/
Sunshine Life
改變世界很難,可是改變自己很容易。從某種意義上說,隻有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別人,進而改變世界。給自己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要朝著目標一步一步前進,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培養策略/
Training Strategy
勇於改變自己是提高情商的開始,這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父母、老師、同學都認為你在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對,你是選擇固執地堅持己見呢,還是試圖做出改變呢?認真地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因,想一想為什麼自己的做法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並認清自己的情緒,這時你就會找到答案。
獅子國王
獅子是草原王國的國王,草原上的動物都很尊敬他。可是,獅子有一個十分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做事衝動。一次,獅子聽說森林王國的老虎國王說了他的壞話,氣得他立刻帶兵去攻打森林王國。結果,獅子吃了敗仗,並得知所謂的壞話隻是謠言而已……如果你是獅子,你會怎樣看待這件事呢?
你的看法/
A.自己做事太衝動了,一定要改掉這種壞情緒。
B.都是謠言惹的禍,一定要徹查此事。
點評/
選A的同學:
懂得反省自己並勇於改變,這是高情商的表現。
選B的同學:
將責任推給別人,難免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A是最佳答案。
專家悄悄話/
人人都會犯錯,關鍵要找出犯錯的原因,並引以為戒,避免重犯。
沒有四肢的生命
他沒有手,沒有腳,沒有四肢,可那又怎麼樣?因為隻要活著,他便能創造奇跡!
美麗的夏威夷海灘上,微風習習。“嗨!好樣的,尼克!”在翠綠的椰子樹下,金黃色的沙灘邊,一群遊人聚集在一起,向遠處一個衝浪的青年歡呼跳躍。
碧藍色的大海在風中激起白色的滾滾浪花,衝浪的青年伴隨著人們的口哨聲和讚歎聲在衝浪板上連續做出了幾個漂亮的360度旋轉動作。“哢哢哢”,這一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登上了夏威夷《衝浪》雜誌的封麵。
照片上的衝浪青年長著金黃色的頭發,麵龐像足球明星貝克漢姆一樣英俊不凡,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唯一的缺點是:他就像兩歲的孩子那麼高,因為他沒有胳膊,沒有手,也沒有腿,隻是左側臀部下還殘存著一個帶有兩個腳趾頭的小“腳”。
這個沒有四肢的陽光青年名叫尼克·武伊契奇,1982年12月4日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在他出生的時候,產房裏一片驚慌: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畸形兒—醫生和護士嚇得捂住了自己的眼睛,他的父親甚至衝出產房大聲嘔吐起來。
當護士的母親也對這個親生骨肉懷有恐懼,直到尼克四個月大的時候,才第一次把他輕輕抱起。尼克患的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醫學上取名“海豹肢症”。恐懼歸恐懼,父母終究沒有放棄這個小家夥,而且給了他無窮無盡的關愛。但“海豹肢症”畢竟罕見,這個疾病給成長中的尼克帶來了無窮的煩惱。
八歲以前,尼克就慢慢意識到自己與別人有太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導致的消沉終於在八歲時爆發了。
八歲時,父母把他送進一個普通小學就讀。尼克能進這樣的學校得依靠電動輪椅,父母為他請了專門的護理人員。母親還特地研發了一個裝置,可以幫助他拿筆。可越是這樣,同學們越把他當成“怪物”。
可以想象,當同齡的孩子坐在凳子上聽課時,隻有他“站”在桌子上,用小腳趾頭夾住筆塗改描寫,同桌有時甚至還要為他代勞—翻開課本的下一頁。
調皮的同學不會理解尼克的痛苦,他們也太小,所以尼克被嘲笑是家常便飯。有一天,尼克終於經受不住了,“媽媽,你為什麼把我生下來,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想死!”母親流著淚輕撫他,告訴他要堅強。十歲那年,他還在鑽研各種死法,一次甚至想把自己沉進浴缸淹死,可這個“工作”沒有別人幫助無法完成:因為他的肺占據了身體的大部分體積,無論如何努力,他總是豎立在水麵上。
這個噩夢般的經曆直到十三歲時才發生改變,尼克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關於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文章,相對於正常人,尼克更能理解並從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尼克決定改變自己,也決定幫助那些與自己一樣需要精神鼓勵的人們。一旦拋卻了心中的陰霾,尼克的臉上便掛上了永遠都揮之不去的美麗微笑。
為了改變自己,尼克喜歡上了運動。運動對他來說是非常艱巨的挑戰,摔倒後爬起來的簡單動作到他這兒都成了難題。經過成千上萬次訓練後,尼克終於可以摔倒後迅速爬起來了:他用腦門支撐地麵,後背用力弓起,殘存的“左小腳”使勁兒一彈,身體就會再次站起。
在各項運動中,尼爾最喜歡衝浪和遊泳,滑板、足球、高爾夫球他也很在行。打高爾夫球時,尼克用下巴和左肩緊緊夾住特製球杆,瞄準高爾夫球擊打出去,竟能一杆進洞。殘存的“左小腳”除了能幫尼克運動,還是他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幫手。尼克常常用它在電腦上打字,用它寫字、畫畫,用它翻書、答題。最終,尼克又依靠它獲得了金融企劃和會計的雙學位。別驚奇,生命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在十九歲那年,尼克就開始幫助他人了。他向經營失敗的商人、銀行家、地震後截肢的兒童以及被各種語言暴力困擾的青少年講述他不平凡的經曆。
作為一個“沒有四肢的生命”,尼克超乎尋常地自信樂觀,隻要他一“站”到演講台上,台下的人群就會爆發出高分貝的尖叫聲。不是恐懼,也不是嘲笑,而是因為那個被迫“放大”的英俊麵龐傳遞出來的發自內心的笑容能感染並激勵每一個身處痛苦的人。
“我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一切,但看到尼克,我明白我不能再酗酒了!”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從此振作起來。
“和尼克相比,我還有一雙手,上帝已經對我非常仁慈了,我會改變的!”一位在車禍中失去雙腿的少女流著淚說道。
2008年,尼克創辦了國際公益組織“沒有四肢的生命”,專門幫助那些和自己一樣身患先天殘疾,卻沒有辦法走出陰影的人。“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創造奇跡,那就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奇跡。”讓自己變成一個奇跡,尼克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