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是一個公司的職員,她與同事張媚是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有一次,李麗生病,張媚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李麗感動之餘,告訴張媚多年來藏在心中的秘密:李麗上大學時,看中了一位女同學的手機,因為沒錢買,鬼迷心竅趁人家充電時偷去了,雖然事後沒有被人發現,可是這件事一直像一塊石頭壓在她的心頭。
張媚當時安慰她說,誰都有犯糊塗的時候。李麗也因為說出這個秘密,覺得格外輕鬆。
時值年底,公司效益不佳,並準備裁員。李麗和張媚從事同一工作,這個位置精簡後隻能留下一人,但論實力,李麗比張媚要略勝一籌。
不久,李麗偷手機的事在公司就傳開了,大家對她的印象一落千丈。誰願意和一個“小偷”共事呢?李麗也覺得顏麵掃地,主動辭職離去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都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朋友之間。感情再好也不要隨便把你過去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訴對方。
有的人會認為關心別人的過去是一種關親密的表示,或者是導向親密關係的途徑。事實上有些東西是不方便與人分享的,所以在希望別人不要探視你的內心世界的同時,將心比心,你也不要用談論過去的方式來拉近和同事的關係。
17世紀西班牙一位著名思想家葛拉西安曾經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讓人了解你的全部。”
他說:“深謀遠慮的藝術,就是善用你的智慧清晰地洞察情勢,衡量情勢。此中最重要的就是讓人們知道你,但不讓他們了解你,並不斷地培養他們對你的期望,又絕不完全滿足他們的期望。當你每成一事、每展長才時,他們便會因為你的偉大業績而盼望更偉大的業績。”
羅曼·羅蘭說:“每個人的心底,部有一座埋藏記憶的小島,永不向人打開。”馬克·吐溫也說過:“每個人像一輪明月,他呈現光明的一麵,但另有黑暗的一麵從來不會給別人看到。”
與人相處,不要把自己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特別是對那些不宜讓他人知道的個人秘密,要做到有所保留。向他人過度公開自己秘密的人,往往會因此而吃大虧。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例外。
今日為朋友,明日成敵人的事例屢見不鮮。你把自己過去的秘密完全告訴別人,一旦感情破裂,反目成仇或者他根本不把你當作真正的朋友,你的秘密他還會替你保守嗎?
也許,他不僅不為你保密,還會將所知的秘密作為把柄,對你進行攻擊、要挾,弄得你聲名狼藉、焦頭爛額。那時的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珍視細節走出困境
一個饑餓的人,會主動地尋找食物。同樣,一個對自己工作有饑餓意識的人,會主動地充實自己。
對工作積極主動的人,時時會感到“饑餓”,他們不滿足於取得的成績,時刻想著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職位。他們總在尋找機會充電、學習。他們總是充滿激情地工作,為了下一刻可能獲得的成績而努力。
莉莎是以當時公司的最高學曆進入這家貿易公司的。一開始莉莎受到經理的器重,公司裏的大項目幾乎都有她的參與,雷厲風行的作風也讓她以能幹出名。可惜的是,莉莎很快就自滿起來,她覺得工作不再有挑戰性,以往的工作熱情也消失殆盡。她變得拖拖拉拉,經常出現一些小差錯。
上司漸漸對她不滿,不再把重大的工作任務交給莉莎,而是委派給其他的同事。莉莎的心裏覺得很不舒服,明明是自己看不上眼的工作,現在卻被交給別人,自己有種受委屈的感覺。
莉莎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發現自己在經受了一段時間鍛煉以後,就變得停滯不前了,這也是導致自己目前狀況的根源。莉莎重新找回了自己加入公司時的心態,不再滿足於以前的小小成就,從零做起,重新開始。“饑餓”感讓她上進起來。慢慢地,她重新獲得了總經理的重用,不久就被提拔進管理層了。任何人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達成之前都會花很多時間做各種的努力,但是有很多人往往取得初步成就後,就抱著“守成”的觀念,不肯再前進一步了。據統計,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在後半生裏,大都碌碌無為。已經取得的成就占滿了他們的內心,有種“飽”的錯覺。所以,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須學會忘記過去,忘記曾經取得的成績,讓自己時刻保持饑餓感。
要獲取饑餓意識,就應該為自己製定一個遠大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高於你的能力。目標過低,實現的幾率就大,很容易讓人有“飽了”的感覺。隻有擁有遠大的目標,心中的欲望和追求才會時刻提醒你:我必須前進,充實自己,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
遠大目標是擁有饑餓意識的必要條件。隻有永遠追求遠大目標的人,才會看到自己身上的不完美因素,渴望改善和提高。他們身上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他們把每一項工作,每一次挑戰都看做是栽培自己的機會。
饑餓意識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不滿足是獲取饑餓意識的第一步。容易滿足的人,一旦得到舒適安逸的位置,便穩定下來。這樣的人隻會盲目工作,掙取勉強維持溫飽的薪金。而那些不容易滿足、追求成功的人則會不斷地將不滿意變為滿意,然後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