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魏鄭公諫錄》記載:
①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後所生,朕及皇後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然永嘉公主即太宗之妹也。公曰:“不可。昔漢明帝欲封其子,雲:‘我子豈得與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陽。’前史以為美談。天子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即是禮有尊崇,或可情有淺深,無容禮相逾越。”太宗然其言,入謂文德皇後曰:“我欲加長樂公主禮數,魏徵不肯。”文德皇後聞之,大喜,遣中使齎錢二十萬,絹四百匹,詣公宅,宣令謂公曰:“比者常聞公中正而不能得見,今論長樂公主禮事,不許增加,始驗従來所聞,信非虛妄。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②魏王,文德皇後所生,太宗特所寵異。貴要言:三品以上多輕蔑王者。意欲誣毀公等以激怒太宗。太宗大怒,禦齊政殿,引三品以上入,作色而言曰:“我有一口語,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時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兒是天子兒,今天子兒即非天子兒邪?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我自不許兒子縱橫,卿等何為蔑我兒邪?我若教之,豈不能折辱卿等?”房玄齡以下,戰栗流汗,拜謝。公正色而進曰:“當今群臣,必無敢輕魏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也。傳稱:王人雖微,列諸侯之上,諸王用之為公卿,若不為公卿,則下土之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並天子大臣,陛下之所敬異。如其小小不是,魏王何得折辱?若國家綱紀替壞,臣所不知。以當今聖明,魏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縱諸子,使行無禮,尋皆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太宗聞之,喜形於色,謂群臣曰:“凡語理到,不可不服。朕之所言,身之私愛;魏徵所言,國家大法。朕向者忿怒,謂理在不疑;見魏徵所論,方始覺屈也。人君發言,亦何容易。”
她的孩子們:
1李承乾
①史書明確記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②貞觀五年承乾生病,本來不怎麼信宗教的太宗一下子就修了一廟一觀,廟名普光,觀名西華,就是為了替承乾祈福;另外還在五月壬午(24日),大赦天下。③貞觀7年,承乾又得病,《釋氏通鑒》載:普度僧尼三千人因太子染患。眾治無效。敕延波頗入內。一百餘日。帝每詢法要。太子疾愈。頗辭出本寺。賜綾帛六十段等。④因為承乾生病,連書都不讓多讀了:《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⑤貞觀17年承乾造反,按律是死罪,可是根本沒人敢提賜死承乾這種話題,最後通事舍人來濟說了對承乾的處理,要“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對比一下同樣造反卻被處死的五子李祐,這就叫偏心眼的老爹啊)。⑥承乾死後,太宗專門為他罷朝,並以國公之禮葬之。
2李泰
①史書明確記載:“越王,長孫皇後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魏王,文德皇後所生,太宗特所寵異。”“魏王泰寵冠諸王,盛修第宅”。②按照常例,皇子成年後,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可是李泰就硬是被父親留下了。③因為李泰喜歡文學,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李泰引召學士。④李泰是個胖子,“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太宗特別命令他可以乘小輿上朝。⑤李泰的封地遠遠超過諸王,例如《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節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⑥太宗外出度假,經常把魏王李泰帶在身邊。《資治通鑒》載:魏王穎悟,多從遊幸。⑦貞觀十四年正月甲寅,太宗去了一趟李泰的魏王府(在延康坊),馬上大赦雍州及長安,還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又賜給魏王府的官員東西。⑧貞觀十五年,李泰編《括地誌》完畢後,每月給李泰大量財物,甚至超過太子,被褚遂良拍了。⑨太宗讓李泰入居皇宮的武德殿,被魏征拍,老魏在拍磚時也說李泰是太宗的“愛子”。⑩因為有人說大臣對魏王泰不夠恭敬,太宗就把重臣們找來發作,被魏征拍。⑾李泰出事,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裏仍然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⑿李泰被貶後,太宗還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⒀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李泰為濮王。⒁李泰長子李欣的墓誌顯示,李欣四歲時被帶入皇宮由祖父母也就是太宗和長孫皇後來撫養。
3李治
①史書明確記載:“初,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後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②出生時的特殊待遇:“(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③和四哥李泰一樣,到了年齡還不之官。④因為在皇後去世後經常傷心,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⑤皇後去世後,由太宗親自撫養。⑥太宗出去度假,經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記載於新唐書、資治通鑒)。⑦被立為太子後,本來應該出居東宮,太宗卻舍不得硬把他留在宮中,十天半月才回東宮一趟,被褚遂良、劉洎拍,最後叫李治隔天出去見見師傅們意思意思。(拍磚的理由是不可過於私愛)⑧立為太子後,太宗出去遊玩時仍要帶著,被大臣拍:伏承皇太子從幸靈州,臣愚以為皇太子養德春宮,日月未幾,華夷遠邇,佇聽嘉音。如因以監國,接對百寮,決斷庶務,明習政理,既為京師重鎮,且示四方盛德,與其出陪私愛,曷若俯從公道?。⑨太宗出征高麗,給李治寫私信說“憶奴欲死”: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4長樂公主
①史書明確記載:“後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鍾愛。”“上以公主皇後所生,特愛之。”“長樂公主,皇後所生,朕及皇後並所鍾愛。”“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②嫁妝事件:出嫁時因太宗要給的嫁妝倍於長公主而被魏征拍。③在貞觀十一年封建事件中,撒個嬌就完成了外交使命。④公主之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隻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成了類似號墓為陵規格的墳墓。在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隻有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屬於這種情況。
5豫章公主
公主自小被皇後抱養,等同親生。《魏鄭公諫錄》記載了太宗在公主去世後,久穿素服。(原文是:自豫章公主薨逝,陛下久著素服,群情悚栗,鹹不自寧。臣聞古之王者,絕於期服,此乃前書典禮,列代舊章。陛下發上聖之慈,深下流之慟,素服以來,遂經旬月;悼往之義,足為加隆。)
6城陽公主
①公主出嫁前,太宗專門為她卜卦。②駙馬杜荷因為公主的關係被封為郡公(同是駙馬的房遺愛卻沒有因娶高陽公主而受封)
7晉陽公主
①皇後去世後,與李治一起被太宗親自撫養。②封號、生前死後太宗的態度,無不證明她是太宗第一愛女。
“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後所生。未嚐見喜慍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後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後所遊地,哀不自勝。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王勝衣,班於朝,主泣曰:“兄今與群臣同列,不得在內乎?”帝亦為流涕。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閱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臒羸。群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詔有司簿主湯沐餘貲,營佛祠墓側”。(另外,糾正一下,以前大家似乎都認為太宗把她葬在佛祠旁邊,然而仔細讀公主傳,上麵寫的是“營佛祠墓側”,是在她墓側專門修了一座佛祠。也就是說,是先有墓,後有祠,而不是相反。)
8新城公主
①初封衡山公主,初次議婚許配與魏征的長子魏叔玉,魏叔玉作為魏征的嫡長子,是要繼承魏征爵位的。其實按照唐朝的規矩,大臣子弟一般是“長子襲爵,次子尚主”,不能讓好事被一個人占完,但是新城的婚事顯然是打破了這個規矩。後因魏征生前所謂薦人失當、邀名賣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②貞觀二十三年因新城嫁長孫詮,為了給新城長麵子,太宗特別把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舊唐書·外戚傳》。③根據墓誌,新城出嫁的時間是在貞觀23年2月6日。而太宗是在當年5月去世的,也就是說在臨死之時,太宗還惦記著這個女兒,希望在死前把她的婚事辦完,不至於為守孝3年耽誤青春(當然由於公主婚禮過程太複雜,太宗的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讓我最能感悟的是她臨終的遺言:
房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秘計,皆所預聞,竟無一言漏泄,非有大故,願勿棄之。
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
妾生既無益於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