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戰爭才能令越國繼續發展壯大,隻有戰爭才能讓越國在此紛亂之世成就霸業,問鼎天下。
故而勾踐大力擴充兵馬,發展軍隊實力,日益忽視於黎民百姓。
然而對於勾踐之想法,文種卻不這麼認為,他從來便主張以民為主,發展民生,改善國民生活才是第一要務。
以前在對外征伐作戰方麵總有範蠡出謀劃策,能夠讓文種信任支持。而今範蠡已不在,越王所主張的許多擴張計劃在文種看來都太過勞民傷財且勝算不大,不值得大動幹戈發動戰事。
如此長此以往,文種與勾踐的矛盾日漸加深,加之讒臣呂修頻出惡言,以至文種逐漸在朝堂之上孤立無援。
範蠡離去後大概一年左右,在經曆了又一次的激烈爭論後,勃然大怒的勾踐終於是不想忍受了。
"文種,你究竟想怎麼樣?為何三番五次與寡人作對?"
"主公此話從何而來?老臣不過是擔心主公為奸臣蒙蔽,作出錯誤斷決,損害我們越國利益啊。"
"莫不成你以為寡人是昏庸無能之君麼?而今天下****,正是成事之際,為何你總要阻止寡人擴充兵力,出兵征伐?莫不是被這些年的安逸奢靡磨滅了心誌?"
"老臣之一生都在為越國謀求發展壯大,拳拳之心天地可鑒。而今主公擴張之心過盛,已日漸忽視民生發展,百姓生活困苦民怨載道。。。"
"不要說啦,欲成大事,如何能夠不有所犧牲。寡人自有主張,勿用時刻提醒。"勾踐大怒著說道。
"主公,無論如何。。。"
"不要說啦,你再多言休怪寡人心狠無情,治你忤逆之罪。"
文種心寒不已,然依舊不願放棄,繼續說道:"忠言逆耳,然總是要有人說的。。。"
勾踐憤怒地拿起身邊佩劍,向文種扔去,一邊大聲說道:"先生為寡人獻七計,僅用其三便得破吳。既如此大才,那就以餘下之術,去地下為先王出謀劃策吧。"
文種以及其他眾大臣都是震驚不已,一時竟是極為安靜。
啞然一陣後,一些大臣謹慎的出言求情,然而更多的卻是冷眼旁觀。
緩緩的,文種突然出聲大笑起來:"哈哈哈,大恩不報,大功不還。老夫一生效忠越國,不想卻是落得個跟伍子胥一樣的下場。哈哈哈,當年夫差昏庸無智殺害伍子胥,終至吳國滅亡,看來這越國也是要重蹈昔日吳國之覆轍了,哈哈哈。"
勾踐本已有些後悔,聽聞此言後卻又是氣憤不已。"誰要再出言求情,休怪寡人一同治罪。"
"哈哈哈,少伯辭官隱退實在明智啊,你果然是隻可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哈哈哈,少伯,當初執意不肯與你同去,老夫悔矣。"
"來人,將文種帶下去,別讓他在此瘋言瘋語。"勾踐憤怒地下令道。
立即有侍衛進來欲帶文種下去,文種奮力推開他們,撿起地上的劍,蒼涼出聲道:"忠臣難容,奸逆當道,天亡越國矣。。。"一邊說著一邊緩緩朝朝堂之外走去。
眾人望著文種緩緩離去的背影,一個個噤若寒蟬,有人暗自歎息,亦有人心中暗喜。
當夜文種便用越王所賜之劍自刎而亡,一代忠貞謀士最後卻是落得如此淒慘結局,著實令人哀歎唏噓。
文種死後,越王越發倚重呂修等讒臣,一時奸逆當道朝政混亂,再無人敢吐真言。
而後勾踐采納呂修等激進之臣的諫言,雄心勃勃地出兵討伐楚國,不想卻是大敗而歸。
這一戰令越國亦是大受眾創,再難繼續征伐,勾踐隻得暫時收斂野心,再度休養生息。
然而頗為可笑的卻是,這次采用的依舊還是當初範蠡和文種所提的生息之道。
隻是而今,文種已被賜死,而範蠡,卻亦是不知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