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BNP臨床醫學部分(三)(1 / 3)

三、區分有可能發展為急性心力衰竭的ACS患者

ACS患者BNP升高可能的機製是由於心肌缺血導致左室功能不全程度加重。高危患者N-BNP升高反映左室受到牽拉和負荷過重。然而,缺血導致急性左室損傷加重者,經肌鈣蛋白檢測發現並不一定都伴有心肌壞死。心肌頓抑(stunnedmyocardium),缺血導致舒張功能不全,急性乳頭肌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可能促成STEMI和NonSTEMI患者的急性心力衰竭。因此即使不伴心肌組織大量喪失,急性心力衰竭進展仍是ACS患者的重大威脅。

四、N-BNP對ACS預後的評價

在Bazzino等人的研究中,在傳統冠心病危險評分的基礎上,監測N-BNP的變化,從而判斷該指標在診斷和預後評價方麵的價值。該研究樣本量較大,經過180天隨訪,有122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和257例NonSTEMI患者。其中20%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17%接受過PCI/CABG治療;67%有高血壓病史。發病3小時時測定N-BNP、TnT、hsCRP和肌紅蛋白(myoglobin)。結果顯示,N-BNP中位數為232pg/ml。ROC曲線下麵積顯示N-BNP水平與6個月死亡率的相關係數為0。78(95%CI:0。73~0。83),N-BNP測值在586pg/ml時與6個月死亡率相關最密切。這與以往資料結果一致,N-BNP和炎性標記物一樣,能從ACS患者中識別那些需要早期介入治療的患者。Bazzino等認為,N-BNP與hsCRP相關,而且N-BNP、hsCRP和CK-MB升高都與180天死亡率獨立相關。隻有N-BNP和心肌壞死標記(TnT)是院內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而且僅有TnT,CK-MB和糖尿病,不包括N-BNP,與缺血事件危險增加相關。TACTICSTIMI研究顯示入院時即有N-BNP升高的患者可能並不能從血運重建治療中受益。FRISCⅡ研究顯示,炎性標記物水平增加的患者,如合並有N-BNP升高,早期介入治療可能會有重要意義,生存時間會有明顯改善。在研究中顯示,隨著TIMI分級的不同,冠心病患者6個月內的死亡風險和發生非致死性心梗危險有著從5%~25%不同程度的增加。然而,在相同的TIMI分級中,N-BNP測值升高的患者預後風險明顯增加,即N-BNP測值升高與不良預後顯著相關,是獨立的不良的預測因子。

雖然在ACC/AHA采用的危險分級標準中,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有心肌梗死病史和ECG中存在異常Q波者,但是沒有包括TIMI評分和ACC/AHA預後評估量表,沒有直接評價心功能的方法。這項研究結果備受關注,因為通過N-BNP檢測,結合其他常規檢測方法可對患者預後有較好的判斷。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部分重要的不足,N-BNP對預後的價值並未根據LVEF和Killip分級的情況進行判斷,也沒有將其與左室功能分級如射血分數或室壁運動評分結合起來相比較;研究中缺乏隨訪期間N-BNP數據,不能提供長期預後的信息,也不能幫助直接預測發生臨床事件的危險。

由於將MI定義基於CK-MB升高,該研究入選標準與目前以肌鈣蛋白定義MI的標準不同。因此入選NonSTEMI。如果采用肌鈣蛋白的標準,實際病例數可能會更多一些。肌鈣蛋白僅在平均入院3。2小時時做一次測定,由於沒有對該指標做多次測定,可能會漏檢心肌壞死。關於BNP和N-BNP的預後價值的比較也將是未來人們感興趣的話題。

五、臨床應用的相關意義諸多研究已經顯示,除了常規的危險分層方法和心肌壞死標記物檢測,對於ACS患者應監測BNP,以發現存在左室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通過臨床醫生正確及時的識別,並且采取合理的治療策略,ACS尤其是合並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將會有明顯的提高。在醫院內發病和死亡的病例中,約有80%與ACS合並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有關。對ACS患者采用正確的個體化治療和盡可能早期的血運重建治療一樣重要。如何識別高危患者仍是一大挑戰,為了更好地識別高危患者進行強化治療,目前專家建議應推薦BNP為臨床常規檢測方法。(劉梅顏胡大一)

第四節BNP在心性事件的預測價值

BNP在心衰、急性冠脈綜合征的心性事件的預測價值見第一至第三節。有幾項研究表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心律失常、纖維化、心肌肥厚和冠脈內皮功能失常等,BNP水平均升高。另外,新近的研究表明,在心衰範圍以下的輕度的BNP水平升高,提示將來心血管事件的預後價值,BNP水平超過20pg/ml,心衰和房顫的風險明顯增加。研究表明BNP水平升高是許多心血管病理狀態的最終共同途徑,BNP可以作為非心衰機製的一個生物學指標,臨床前疾病和其他心肌疾病的病理狀態。

WangTJ等研究無心衰的3346例社區人,測定血漿BNP,NT-proANP,觀察任何原因的死亡,第一次主要為心血管事件,如心衰、房顫、中風或短暫腦缺血發作和冠心病風險。隨訪平均5。2年,119例死亡和79例有一次第一次發作的心血管事件。調整各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後,LogBNP每一個標準差(SD)的升高伴隨27%死亡風險增加(P=0。009),增加28%第一次發作的心血管事件風險(P=0。03),增加77%的心衰風險(P

1098例日本人的橫斷麵研究(無LVEF

DeSutterJ等報道,工作的中年男性(35~59歲)10000多例的病例對照研究,隨訪平均2。66年。NT-proBNP明顯較對照組高(P

McKiePM等報道,無心衰2042例,隨訪平均5。6年,所有的3種方法測定的BNP均對死亡率有預測性。NT-proBNP經傳統臨床危險因子和超聲心動異常項目包括左室肥厚和舒張功能仍明顯相關。此研究證實了NT-proBNP和BNP對將來臨床事件應用的可能性和可以作為繼發於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心髒重構的生物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