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是一種巨大的生產力。”這是眾多成功者一致的觀點。打破交往恐懼的枷鎖,善於經營自己的人脈,將會推動你的事業蒸蒸目上。
學會和別人友好相處
友好相處和盲目跟從完全是兩碼事,和別人友好相處,選擇明辨還是盲從,絕對會影響到你自己對人物的觀念!
也許你和同事、朋友,以及家人平時相處得很好,你們之間都很團結。但是你又是非常自立的人,你不喜歡別人幫助你。毛主席不是說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嗎?一切都應該自己動手,然後從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去學到新的知識,去磨練自己,這就是你的理論!
可是你知道嗎?有的時候,找個人拉你一把,你不但可以節省很多寶貴的時間,同時還能為自己找到新的技巧,或許將你原來的看法也改變了呢?這些都是要你首先和別人友好相處“處”來的呀!也許你本來應該自己吃一頓飯,可是一個偶然的情況之下,你拉到一個朋友和你一起去。你本來還不開心,覺得還是喜歡自己吃。可是隨著吃飯過程中的聊天,朋友告訴你,有一個地方比這裏的東西還好吃。於是,你得到另一個美食之地。或者,你們在邊吃邊聊的時候獲得一個好的心情呢?要知道,這些比無意中得到的好處還重要,因為這是你們兩個人的力量啊!不管誰的話對誰有用,對於其中一方來說,確實是受用就可以了!
對某些人來說,向人求助是很可怕的事,尤其在身為父母、專家或上司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向人求助更是可怕。“硬著頭皮去做”這句話在某些個案上有用,但不見得都行得通!硬著頭皮去做,可能使你、你的家庭或公司在寶貴的時間、資源和機會上付出代價。你不要覺得向別人求助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你這麼認為,那麼你也脆弱到了極點。
敞開心靈,接受這個世界給予的一切。這種態度是一種聆聽與學習的意願。有時候這種態度是要直接求助,但有的時候,正好人家可以幫助你,問題又容易解決,你大可以讓人幫助你。要知道向別人求助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一個無所不知的人,如果你成熟到承認自己不是無所不知的人,人們的響應往往是溫暖、微笑與開放的心。
王勇在創業初期完全是自己一個人在工作,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沒有時間去交朋友,也沒有時間去和人交換是非,更沒有精力去找別人幫助,他也不想,因為在創業之初很多機密性的東西是不能泄露的,他隻能一個人默默地開展著業務。
後來,王勇的規模擴大了,他想到了招聘。可是業務剛開始,很少有人真正相信他的事業,人不好招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招聘到了幾個新員工,開始了艱難的工作曆程。其中,還有不少員工之間開始吹毛求疵。
再後來,王勇的公司做大了,他想:這個時候,我總能招聘幾個熟悉工作程序的員工了吧?可是,事與願違。他想創新,可是一些熟練的員工,還是按照本來的思路去走,一路照搬原來的工作經驗。這讓王勇很苦惱,他不知道該怎樣改變這種局麵……
更嚴重的是,有些員工在自己麵前搬弄是非,他覺得很多地方要改革,找個人幫自己是對的,可是應該找什麼樣的人?怎麼幫?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觀念突破:明辨還是盲從
話說明朝時的王陽明,碰到一個又聾又啞的人,與他用筆交流,問他聽到是非嗎?那人高興地說聽不到,王陽明又問,你會說是非嗎?那人當然說不會。王陽明又問,那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嗎?那人高興地連連點頭。王陽明說他幸運,世上的人,隻是口說是非,耳聽是非,但心中卻分不出是非。沒有是非,世間上可省去不少煩惱。但為什麼在工作中,總有是非呢?原因可多了!
王勇當時覺得沒有人幫助自己,隻有自己靠自己,寧願一天工作16個小時,寧願沒有機會交朋友也要努力。但工作上了軌道,開始“聰明”了。於是,便找人幫助自己,因為事業也開始有點眉目,也有人肯幫忙,即是有人願意來打工。
那麼,在這些人中,應該挑選什麼樣的人來幫助自己呢?
拿王勇為例子,他覺得最好是找熟練的員工。可是,他可能沒有想過,行內的熟手會覺得自己有一點經驗,而指手劃腳,更麻煩的是帶來了是非。
另外就是一些有經驗的人為什麼要來幫助你呢?是因為他們原來的工作出了問題,如果你找這樣的人來幫助自己,那不是為自己找亂子嗎?
話說春秋時代,魏國國王魏斯派大將軍樂羊去打中山國。圍攻了三年才攻破。回國後,樂羊很得意,態度很差。魏斯把一個小箱交給他。樂羊打開一看,裏麵全是誣陷和誹謗他的小報告。樂羊感激地說:這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君主的功勞。因為如果國王聽是非,早已經換了人,哪裏會給他三年時間去打中山國。
由此可見,要成就一件事,你一定要找人幫助你,但同時用這個人便會帶來另一批人說是非。唯一的方法是不聽是非。
找個人拉你一把,不要害怕,因為你信他,所以你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