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憤恨之餘,楊行本催促胯下戰馬加速,他恨不得生出雙翅來,立時就飛到長安城下參與各方人馬對叛軍最後的圍剿。
馮翊郡太守杜甫在三日前接到了來自長安的天子詔書,正式令其整軍南下。經過一冬的蟄伏,楊行本麾下神武軍早就憋足了勁,隻等著這一刻。
緊接著,來自長安方向的軍報便雪片一樣飛向了延綏兩州交接之地,既馮翊郡太守杜甫的臨時駐地。到現在為止,共有三支可以確定的勤王兵馬已經在關中與叛軍交戰。其一是安西軍節度副使所領的十萬民軍,雖然戰力一般卻一路上高歌猛進,克服了不少失地。第二支人馬則是來自於蜀中的劍南節度使穎王李璬。雖然僅僅率領一萬人馬,可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第三支,乃是仆固懷恩,此人往草原大漠向回紇部借兵後返回時,取道靈武,重又召集了一批人馬,數目大致在兩三萬上下,於關中西北部向長安推進。
杜甫以此判斷,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遂令楊行本傾巢而出,直殺回馮翊郡,然後再渡過渭水,自東向西與各部勤王兵馬合擊叛軍。
此番行軍,楊行本作為主帥並沒有隨中軍緩緩前進,而是跟隨五千騎兵前鋒疾進,他已經等待的太久,一刻都不願意再多等了。
馬軍兵馬使辛雲京此時已經成了楊行本的左膀右臂,他在澄城一戰中身負重傷,最終拚了全力才突出重圍,逃到白水縣,至此僥幸撿回一條命。
此時此刻,辛雲京的舊傷差不多都已經痊愈,雖然傷口處還會隱隱作痛,但已經不影響騎馬作戰了。
從坊州到白水隻用了一天時間,由白水到澄城又用了一天時間,澄城抵達馮翊郡的郡治同州再用了一日時間。
數百裏路程,五千騎兵馳驅三日即到,速度不可謂不快,雖然人困馬乏,然則鬥誌昂揚飽滿,對於一路上的過於太平均紛紛有所失望。
“想不到叛軍竟撤的如此幹淨徹底!”
“杜使君臨走時把馮翊郡燒成了一片白地,孫孝哲就算想駐兵,也得有城池物資和百姓啊?”
楊行本回應著辛雲京的感慨,但話中也隱隱有些對於杜甫焦土政策的不以為然。
但不論怎樣,叛軍在馮翊郡沒有討了半分便宜去,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錯失了大好的戰略時機,由此以後轉攻為守。可以說,馮翊郡的焦土戰略為關中之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隻是苦了這些百姓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使馮翊郡恢複舊觀!”
“將軍不必過於傷感,比起馮翊一郡的損失,朝廷得意渡過劫難而保全,一切便是值得的!”
辛雲京知道楊行本一直對此前的戰敗耿耿於懷,隻好如此寬慰著他。
楊行本忽道:
“此言甚是,還當加緊行軍盡快到長安去,改變原定計劃,隻在同州歇息一夜,次日清晨繼續趕路!”
按照計劃,五千騎兵經過連日的急行軍以後須得在同州經過三日的修整,同時也等候後續趕來的步卒主力。
可楊行本竟在此時突然改了主意,辛雲京不免有些訝然。
“將軍,我軍疲憊已極,雖然鬥誌高昂,可是若當真遇到了叛賊,恐怕力有不逮,反而得不償失!”
楊行本麵露冷笑。
“兵者貴在神速,以孫孝哲二十萬大軍斷糧數月,能撐到現在就已經是奇跡,你以為他還有一戰之力嗎?我隻怕咱們到得晚了,沒得吃肉,隻能喝湯!”
聞言,辛雲京渾身一震,這個楊行本果然有過人之處,僅憑各方情報就做出了如此大膽的判斷,偏偏他還覺得這個判斷十之七八靠譜。
“末將謹遵將領!”
交談了幾句話,辛雲京就被楊行本的推斷所折服。大軍在同州過了一夜,清晨太陽初升時,再度起行南下。
……
長安,神武軍長史李萼近來越發的犯愁,每天都有數千叛軍趕來投誠,撥付給神武軍的糧食已經不堪重負。其實不隻是軍中的糧食供應,整個長安都即將要進入青黃不接的階段。
隻是這個消息在長安城中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知曉。
在禦前會議上,天子李亨曾再三表示,長安城中除了軍中上下將士,其餘所有人都要限量供應糧食,並且將供應量減至之前的一半。又嚴令殿中的重臣,不得將糧食緊張的消息泄露一絲一毫。
其實,自從糧食減量之後,城中的敏感官員們,就已經猜到了其中因由,不過此事太過敏感無人敢當中議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