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賠人又折兵(2 / 2)

但他還是不甘心,便想再爭取一番。

“官員們‘困頓’,又,又怎麼用得了這麼多錢,不如……撥一點到政務上,也,也好解燃眉之急啊……”

秦晉道:

“官員們用錢的地方是小數,真正需要接濟的是長安城內的百姓啊,長安陷落以來蕃胡肆虐,許多人的家宅被焚燒而毀,這筆錢可以拿出來一部分用來修葺房屋,至於謀生的問題,隻要市麵平靜,百姓們自然可以回到正軌上,各有其生財之道,正所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

言下之意,這筆錢肯定不會用來接濟百姓們的吃喝。夏元吉還是不甘心。

“那,那也用不了這麼多錢啊!”

秦晉微微一笑,知道夏元吉是想錢想瘋了,如果不給他點好處,怕是會挫傷了他的積極性。

“政事堂若有難處,可以先借支十萬貫到戶部,記著,將來可是要還的!”

聞言,夏元吉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磨破了嘴皮子才從秦晉那裏摳出十萬貫錢,還是借支。既然不能隨意支配這筆錢,他便想將監管的差事爭取到手,到時候就算有借有還也能做權宜之計。

“專司監管的人選,不知大夫可有了定計?”

秦晉點點頭。

“吏部郎中章傑為官頗有能力,就讓此人負責吧。”

夏元吉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了,其實他也早就該料得到,秦晉怎麼會讓他監管呢,這不是讓餓了三天三夜的人看守香噴噴的肉食嗎?

默然了一陣,秦晉才緩緩說道:

“這筆錢除了接濟困頓的官員百姓以外,還有更要緊的用處。”

夏元吉不以為然了撇了撇嘴,在他看來怎麼可能比解決政務之急還重要的事情呢?

“教育!”

“啊?”

“教育!教書育人,乃國之根本,自打天寶十四載以來,戰火連年,百姓們流離失所,教育也自然跟著沒落了,如果若幹年後朝廷無可用之人才,……

將這筆錢用在教育上,夏元吉的的確確沒想到,在當世的習慣中,讀書習字乃是家事,更多的要靠有條件讀書的良家子自身,現在他突然聽說秦晉要資助民間的讀書人,雖然覺得有悖於習慣,但終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秦晉又輕歎了一聲。

“而今天下大才,半數出於寒門子弟,秦某便是出身於寒門深知讀書不易,如果有足夠的資本以供讀書……”

秦晉說的這些話既有這一世的感慨,也有前一世的記憶,如果能夠讓這些寒門子弟有更好的條件讀書,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當然,他有意辦學,絕非僅僅出於一己之感受的原因,更重要的則是打破世族權貴對朝政和社會資源的壟斷。

尤其是在長安和地方久了,他發現,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很多時候甚至於強過官府。這就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中央政府強大的時候,地方大族的勢力自然而然的就被壓製住了,一旦中央終伏勢若,地方政權崛起,世家大族就成了這些地方政權最有力的基礎,所以,原本曆史上出現的藩鎮割據,絕不單單是中央政府的衰敗,除了生產關係的改變以外,地方上世家大族過於根深蒂固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所以,秦晉在奪得長安的控製權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要辦學振興教育,用不了多久,但能堅持十年,抑或是二十年,這些受教育而科舉入仕的官員便會遍及大唐官場上下。

“辦學?”

官府辦學,供良家子弟讀書,這種想法在夏元吉看來似乎有些過於一廂情願了。天下百姓有千萬,如果年複一年的讀書,耗費將不知凡幾。

秦晉聽了他的擔憂後,則道:

“夏相公的擔心很在理,可以先在關中三輔之地試行,如果收效不錯,三五年內再於河南東都推行。”

“大夫明鑒!”

忽然間,秦晉覺得麵前的場景有些搞笑。夏元吉已經是門下侍中,居然對一個禦史大夫唯唯諾諾,權力真是個奇怪的東西。

又過了兩日功夫,在京宗室們所捐資財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其數額之巨大大超乎夏元吉的預料。而杞王所捐出的大半家資在其中已經被淹沒的幾無蹤影。

得知自己的謀劃徹底失敗以後,杞王又氣又怒竟病倒了,更將出主意的府掾左孝傑亂棍打了一頓,然後轟出十王宅。

可憐這個十王宅裏風光一時的大才子左孝傑滿身狼狽,在街頭趴了半日竟無一人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