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二章:清丈土地難(1 / 2)

秦晉特地找來了第五琦,和他商議囚徒實邊的具體措施。就實際情況而言,第五琦是讚同這個法子,但又建議秦晉暫時不要將這些消息透露出去。

“這是為何?”

秦晉不明白第五琦肚子裏賣的什麼藥,便笑著問道。

“實不相瞞,清丈土地的阻力遠比想象中要大的多,權貴世家不但擁有大量的土地,還藏匿了大量的土地,依附在這些土地上的許多破產之家也成了不在朝廷籍冊上的黑戶,目前僅僅清查了不到三成的京畿之地,但清查出的隱匿土地數量卻大的令人難以置信!”

秦晉這些日子一直將精力放在了新軍的調撥上,神武軍克複長安以後,一直在訓練新軍,從前的禁軍大多數全部遣散,由在籍的良家子中重新招募,這五萬人經過了半年的訓練,已經是隱約成型了的,本來是打算調到洛陽地方,以威懾江南等地湧動的暗流。現在河東的局麵吃緊,也隻能立時改變了規劃,將他們調撥到河東去。

充分的汲取了安祿山造反的教訓以後,秦晉堅持邊鎮節帥不能在本地招兵,糧秣須有朝廷大臣直接掌控,專事專辦,一旦這個製度得以成型,形成了慣例,權力也就得到了製約。對地方節帥和朝廷都是好事。

不過,如果朝廷的所有兵員都出自關中,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對於這個問題,夏元吉曾提出了個操作性很強的建議。

從前府兵盛行的時候,會有外省的良家子輪流番上,現在也可以如法炮製,將招兵分派到各省的租庸調裏去。

府兵製之所以衰落,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豪強大族大量的兼並土地,以至於依附於永業田的良家子越來越少,從而間接導致府兵的兵員漸漸枯竭。

土地兼並的問題不僅僅是兼並,豪強大族在兼並的過程中,往往會隱匿土地和依附於土地的人口,於是這些土地和人口就成了不在朝廷籍冊上黑地和黑戶。

自然,這些豪強們兼並所得的黑地也就不用向朝廷繳納租庸。至於黑地和黑戶的比例,李隆基當政時恐怕就已經不低了,經過戰亂以後,現在恐怕隻高不低。

秦晉問道:

“預估計,京畿之地,不在籍冊上的土地和人口占了幾成?”

第五琦伸出了三根手指頭。

“三成?”

秦晉嚇了一跳,他以前隻以為土地過於集中在豪強和寺廟手中不是好事,卻沒想到,更嚴重的問題遠遠還在後麵。

“這還是保守估計,具體幾成,還要全部清丈完畢才能有確實的數據!”

說著話,第五琦嘖嘖連聲。

“除了豪強世族,佛寺廟宇的問題也遠比想象中嚴重,都說佛門乃清靜之地,都是狗屁!趁著戰亂以低廉的價格兼並土地隱匿人口,豪強世族做的醃臢事,他們也都一樣不落!負責幫凶的還有各級官吏,從京兆府到各郡、各縣,涉案的官吏恐怕絕不在少數。”

這個絕不在少數隻是泛指,第五琦沒敢說實話,以他現在所知,但凡手中有權之人,隻怕是沒有一個幹淨的。

第五琦現在想知道的是秦晉的真實想法,若要徹底清丈土地,是否連那些涉案的官吏也都深挖出來,如果沒有這些朝廷的蠹蟲,唐朝也未必會爛到這般地步。

從第五琦的隻言片語裏,秦晉聽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他一直秉持著水至清則無魚的原則,對於懲治官吏不法之事,隻抓典型而不擴大打擊範圍。但經過了半年的實際執政以後,他是有些失望的,因為現在的唐朝幾乎已經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

李隆基當政時,並不在意官吏貪贓徇私,隻要不威脅到皇權,其他的問題都可以被看做無傷大雅的小問題。但也就是這種態度,使得朝野上下,人浮於事,看似盛世的唐朝政府已經成了一個被成千上萬條蠹蟲蛀空了的大樹,一旦有外力稍加影響,這棵百年老樹就隨時有傾覆的危險。

說到底,這蠹蟲已經到了不得不治,又不能治的地步。為何?因為蠹蟲已經成為唐朝這棵參天大樹的一部分,占據了它幾乎全部的樹幹,清了蟲,大樹說不定也就完蛋了。

秦晉頭疼處就在這裏,窮治作奸犯科的官吏是絕對做不到的。思忖了良久,他才說道:

“飯總得一口一口吃,如果將官吏都清理了,朝廷還能指望著誰去辦差?先清丈土地吧……”

這也是第五琦希望見到的結果,將打擊麵縮小,他行事起來阻力才不會過於大。如果將地方官吏也放在打擊範圍之內,隻怕清丈土地將會履步維艱,甚至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