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其全部基本需要都部分地得到了滿足,同時又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缺憾。要想更加真實地描述這個層次序列,就應該在這個優勢層次序列中逐級減小滿足的百分比。例如,為了說明情況,我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數字,或許一般公民大概滿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愛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實現需要。
優勢需要滿足後出現新的需要,是從無逐漸變為有的,而不是突然從天而降。如果優勢需要A僅滿足了10%。那麼需要B可能杳無蹤影。然而,當需要A得到25%的滿足時,需要B可能顯露5%,當需要A滿足了75%時,需要B也許顯露出50%等等。
需要的有意識和無意識都不是絕對的。然而從整體來看,在一般人身上,它們經常是無意識的,但我們沒有必要查找一大堆證據來表明無意識動機的絕對重要性。單純以優先為根據,可以推測無意識動機從總體看來比有意識動機重要得多。我們稱之為基本需要的東西,通常大部分是無意識的,盡管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利用適當的手段把它們變為有意識的。
表麵差異的具體欲望在不同的文化中新表現出來的相對統一性,也是基本需要分類的一個重要方麵。當然,任何具體文化中的某個人的有意識動機的內容通常會與另一個社會中某個人的有意識動機的內容截然相反。
然而,人類學家的共同經驗是,人們之間,甚至不同社會的人們之間的相近程度遠比我們首次與他們接觸時產生的印象要大得多,並且隨著我們對他們的了解的加深,我們似乎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共同點。於是,我們認識到,最驚人的差異不過是表麵的,不是根本的,例如,發型和衣服款式的差異,對食物喜愛的差異等等。
我們對基本需要的分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試圖解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表麵的多樣性後麵的這種統一性。但是我們無意強調這種統一性對於所有文化來說都是絕對的。我們的觀點僅僅是,它比表麵的意識欲望相對更加重要、更普遍、更根本,並且更加接近人類共同的特性。與表麵的欲望或行為相比,基本需要更加為人類所共有。
用意誌規範行為
某種行為的產生,絕不是由單純的唯一的需要或者單一的因素來決定的。舉例說,任何看來是由生理需要促動的行為可能有多種動機,如吃東西、性享樂等。心理學家通過長期臨床研究發現,任何行為都可能是多種衝動發泄的渠道。
也可以這樣說,大多數行為由多種動機促成。在動機決定因素的範圍內,任何行為都往往由幾個或者全部基本需要同時決定,而非隻由其中的一個決定。由一種動機決定的情況極其罕見。吃東西可以部分地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另一方麵是為了安撫其他需要,改善其他需要的狀況;一個人進行性行為,可能不僅出於性欲發泄的目的,而且還要確立自己男性的自信,或者是為了通過征服獲得強者的感覺,或者是為了贏得愛情依賴感。
如果不是在實踐上,也至少是在理論上對某人的一個單一的行為盡可能進行分析,從中發現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的表現根源。這一點與特質心理學中更幼稚的一派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用一種品質或者一個動機來解釋一種行為,例如,一個進攻性行為的起因僅僅是一種進攻性的特質。除了動機以外,行為還有許多決定因素。
行為並非全部都由基本需要決定,甚至有的行動可以是沒有動機的。例如,有一類重要的決定因素是所謂外界;至少在理論上,行為完全可以由外界決定,甚至由具體的、孤立的外界刺激決定,如聯想或一些條件反射。如果外界給予“桌子”一詞作為刺激,我們立即感覺到記憶中桌子形象,或者想起一把椅子,當然這時我們的基本需要並非是“桌子”和“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