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樹立長遠的競爭目標(3)(3 / 3)

這樣考慮導致一個驚人的結論:人隻要任何一個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就可以把他想象為病人。這相當於我們把缺乏維生素或者無機物的人稱為病人。誰會否認愛的匱乏不如維生素的匱乏重要呢?既然我們了解愛的匱乏的致病作用,誰能說我們傾向於價值問題的方式比醫生診斷和治療皮膚病或者壞血病時更不科學、更不合邏輯呢?

一個健康者根本上受其發展和實現自己最充分的潛力和能力的需要促動。如果個人在任何活躍的、長期的具有任何其他意義的基本需要,那麼他簡直就是一個不健康的人,就像他突然顯現出一種強烈的缺鹽症或者缺鈣症一樣,他肯定有病。如果我們在這種意義上使用“病態”一詞,我們還必須公正地正視人與他的社會之間的關係。我們定義一個明確含義:既然一個基本需要受挫折的人應該被看作病人,而且這種基本需要的挫折完全由這個人之外的力量造成,那麼這個人的疾病完全源於這個社會的某種疾病。因此,我們就該這樣給良好或者健康的社會下定義:它通過滿足人的所有基本需要來允許人的最高意圖出現。

如果這一論點顯得不突出或模糊,你可以認為它隻是在我們不斷變換方式考察人類更深層的動機時要出現的許多模棱兩可的論點之一。當我們探索人究竟想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時,我們就接觸到了人的本質。

阿爾波特已經詳細描述並概括了這一原理:達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最終成為滿足本身,那時,它們與最初的起源隻有記憶中的聯係;人們可能最終會需要它們本身。這一關於在有目標的生活中、學習與變化的巨大重要性的論點,將以往每一件事都變得具有複雜性。

這兩套心理學理論原理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它們是相互補充的。我們是否可以根據一直使用的標準,把通過這種途徑所獲得的需要認定為基本需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無論如何,高級基本需要經過長期的滿足後,可能變得既獨立於它們的更強有力的先決條件,又獨立於它自身的滿足,即一個在其生命早期愛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成年人,在安全、歸屬以及愛的滿足方麵比一般人更加獨立。

性格結構是心理學中功能自主的重要例證。那些堅強、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經受住愛和聲望的挫折。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種堅強和健康通常是由於安全、愛、歸屬和自尊的需要在早年長期得到滿足的結果。此人的這些方麵在功能上已經具有自主性,即獨立於曾產生這些方麵的滿足本身。

雖然我們要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後才轉而對高級需要感興趣,但人們在滿足了高級需要,並獲得了價值和體驗之後,高級需要會變得具有自治能力,不再依賴低級需要的滿足。人們甚至會蔑視與摒棄使他們得以過上“高級生活”的低級需要的滿足,這就像第三代的富裕為第一代的富裕感到羞恥一樣。

我們探討了人類動機,我們還要考察這一探討的部分理論後果,並且以此作為對片麵強調挫折和病理狀態的一個積極的或健康的平衡。

眾所周知,將基本需要按優勢的強弱或力量的強弱排成等級是人類動機生活組織的主要原理。健康人的優勢需要一經滿足,相對弱勢的需要便會出現,定時付予這個組織生命的主要動力原則。生理需要在尚未得到滿足時會主宰機體,同時迫使所有能力為其服務並組織它們,以使服務達到最高效率。相對的滿足平息了這些需要,使下一個層次的需要得以出現。後者繼而主宰、組織這個人,結果,他剛從饑餓的困境中逃脫出來,現在又為安全需要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