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邁向事業的峰巔激勵(9)(2 / 3)

我們還應注意,看到這些終極事實(或價值)往往使人尖銳地意識到他自己的無價值、不合格和殘缺,他的根本存在的渺小、有限和力不從心,僅僅能作為一個人或人類的一員。

因為超越性動機(成長動機)必須描繪其不同於基本需要的特征,所以描述動機的詞彙必須是層次係統的。

內在價值和我們對待這些價值的態度之間的不同導致我們用一套層次化的詞彙代表動機(取本詞最一般和最廣泛的含義)。和各種需要上升到超越性需要的層次相應的是滿足、快樂或幸福的層次。除此以外,我們還應記住,“滿足”概念本身在超越性動機或成長性動機的水平上已被超越,這時滿意是沒有盡頭的。幸福的概念也是如此,在最高水平上,幸福也能變為無止境的。這時它可能容易變成一種無邊的哀愁或清醒或非感情的沉思。在最低的基本需要水平,我們當然可以談論被驅動,極度渴求、力爭或急需如何,例如,當窒息或感受巨痛時就是如此。當我們沿著基本需要的階梯上升時,欲求、希望或寧願、選擇、想要等一類的詞彙會變得更貼切。但在最高水平,在超越性動機水平,所有這些詞彙都變得不適合主體的心境了,而熱望、獻身、企求、愛、崇拜、景仰、敬重、被吸引或入迷等一類詞彙才更適於描繪被超越性動機所激起的情感。

我們當然還必須正視一項這些情感之外的困難任務。要找出一些適當的詞彙以傳達感到的適當、責任、合宜、純正、愛本質上值得愛的、需要甚至命令愛、要求愛、應該愛的對象等等的含義。

有一種分離仍然被設定在需要者和他的所需之間的所有這些詞中。我們怎麼描述當這一分離已被超越而在需要者和他的所需之間有某種程度的同一或整合時所發生的情境呢?或者,在需要者和就某種意義說需要他的東西之間的整合?

同樣可以稱之為對自由意誌決定論二歧化的超越。在超越性動機的水平上,人自由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擁抱自己的決定因子。人選擇並幻想自己的未來,不是強迫的,不是“自我削弱的”,而是親善的、熱情的。而看得越深,這一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整合也越“自我和諧”。

“慶賀”、誘導或行為表現的主觀狀態是存在價值所需要的。

我們必須同意海舍爾對“慶賀”的強調,他說明那是“一個人對他所需要或尊崇的事物表示敬意的行為……它的實質是要人注意生活的崇高或莊嚴的方麵……慶賀是分享較大的歡樂,參與永恒的演出”。

必須記住,最高的價值之所以比主觀的狀態更容易研究,是因為它不僅是承受式地為人欣賞和冥想,而且往往也引導到表現的和行為的反應。

我們又發現了“應該”的另一種現象學意義。我們覺得慶賀存在價值是合適的,正當的,是讓人樂於承擔的責任,似乎這些價值應該得到我們的保護,似乎這是起碼應該做的,似乎是出於公正、恰當和自然,我們也應該保護、促進、增強、享有並慶賀這些價值。

從教育學和治療學角度出發,區別存在水平和缺失水平,並認同兩者間語言上的差別是有好處的。

對我自己而言,具有極大效用的是區別存在領域和缺失領域、永恒領域和實用領域。僅僅作為一個戰略和策略的問題,為了生活得好些和豐滿些,為了自己選擇生活道路而不是承受被動的生活,這也是一種幫助。尤其是青年人,極易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忘記終極價值。極常見的是,我們僅僅是反應者,可以說僅僅是對刺激進行反應,對獎賞和懲罰、對緊急情況、對痛苦和畏懼、對他人的要求、對膚淺的東西進行反應。至少剛開始時必須拿出一種特殊的、自覺的努力,才能使我們的注意轉向內在的事物和價值。例如,也許是尋求實際的獨處生活,或受偉大音樂的陶冶,與善良的人相處,領受自然美的影響,等等。隻有經過實踐,這些戰略才變得簡易而能自動進行,使人甚至無須想往或嚐試就能生活在存在領域中,生活在“統一的生活”、“超越的生活”、“存在的生活”中。

為了清晰地意識到存在價值、存在語言、存在的終極事實、存在的生活、統一的意識等方麵,我認為這種詞彙的教導也是有作用的。這種詞彙當然有些笨拙,有時讓人迷惑,但確實有一定的作用。無論如何,它已證明在設計調查研究方麵具有操作上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