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這句話已從著名的廣告語變為許多人心中的座右銘。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沒想象中那麼難。再牢不可破的堡壘,也有難以察覺的縫隙,這就是我們取得勝利的希望和機會。低潮中的崛起,危機中的奮進,突破自我不斷尋求卓越的信念,都是強者身上爆發的獨特素質,而這就是自信。自信,是哪怕身處低穀也不懷疑自己能夠成功的信念。它讓人從低穀走向高峰,從高峰走向另一個高峰。擁有自信,就是擁有了世界上最高貴的血統。
內心住著一個“苛求者”
《讓你變得更自信》的作者羅爾夫默克勒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苛求者”,盡管人們都渴望自信,希望能夠通過自信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是心裏的“苛求者”不斷地幹擾著我們,它和我們如影隨形,無時無刻不在窺伺著我們的行動,並對所有的思想和行動吹毛求疵,它基本上不作出正麵的評價,卻總是用“笨蛋”、“傻瓜”等詞彙來形容我們,它時刻準備抓住我們的失誤和弱點,然後馬上作出最嚴厲、最不合情理的批判。
每個人都是熱愛自己、欣賞自己的,但是這個苛求者就像一個內心的魔鬼,弱化甚至摧毀了人們對自己的好印象,變得別別扭扭,和自己過不去。
也許人們經常會很容易原諒自己,但是,這隻是表麵上的饒恕而已,如果不這麼自我安慰的話,如何去麵對他人?但在深層的思維裏,一定會反複地自責:“為什麼我會那麼笨?當時要是細心一點就好了。”
如果你還不相信,請你再想想自己有沒有犯過嚴重的錯誤?如果想得出來的話,那你一定耿耿於懷,並沒真正忘了它。表麵上你是原諒了自己,實際上你是將自責收進了潛意識裏。
沒錯,我們是犯了錯,但除了上帝之外,誰能無過?犯了錯隻表示我們是人,不代表就該承受如下地獄般的折磨。我們唯一能做的隻是正視這種錯誤的存在,從錯誤中學習,以確保未來不會發生同樣的憾事。接下來就應該獲得絕對的寬恕,再下來就得把它忘了,繼續前進。
每個人在一生中犯的錯誤太多了,要是對每一件事都深深地自責,一輩子都背著一大袋的罪惡感過活,你還能奢望自己走多遠?
犯錯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個人遭受打擊的時候,難免會格外消沉。在那段灰色的日子裏,你會覺得自己就像失敗的拳擊選手,被那重重的一拳擊倒在地上,頭昏眼花,滿耳都是觀眾的嘲笑聲和那失敗的感覺。那時候,你會覺得簡直不想爬起來了,覺得你已經沒有力氣爬起來了!可是,你會爬起來的。不管是在裁判數到十之前,還是之後。而且,你還會慢慢恢複體力,平複創傷,你的眼睛會再度張開,看見光明的前途。你會淡忘觀眾的嘲笑和失敗的恥辱。你會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路——不要再去做挨拳頭的選手。
瑪麗·科萊利說:“如果我是塊泥土,那麼我這塊泥土也要預備給勇敢的人來踐踏。”如果在表情和言行上時時顯露出卑微,做任何事情都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那麼這種人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造物主給予人巨大的力量,鼓勵人去從事偉大的事。這種力量潛伏在我們的腦海裏,使每個人都具有宏韜偉略,能夠精神不滅、萬古流芳。如果一個人不盡到對自己人生的職責,在最有力量、最可能成功的時候不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出來,那麼他就不可能成功。
寬恕自己,別和自己過不去,你才能把犯錯與自責的逆風,化為成功的推力。
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內心身處的“苛求者”就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也是樹立自信的最大障礙。隻有讓它銷聲匿跡,並代之以肯定自我的、積極的思想觀念,才能為自己的幸福和充實的生活創造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