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冬天的作為:人生必經N次冬泳(3)(1 / 3)

1965年,一位韓國留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每天喝下午茶的時候,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舉辦的聊天會,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學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進行深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但還沒有一個人能大膽地提出來進行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樸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部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一起起飛了。而那位韓國留學生也因此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與“三更燈火,五更雞”、與“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都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地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成功,成了韓國泛亞汽車公司的總裁。

事情就像故事主人公所說的那樣,你不要把那些成功人士的自我回憶當做必然的成功藍本。司馬遷並非是因受了宮刑才變得更好,如果沒有受到刑罰,也許他會把《史記》寫得更好。一些成功人士往往會片麵誇大痛苦對自己的影響,其實,痛苦和成功與否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並執著追求,你心中的理想也一定能夠實現。

不要被眼前的痛苦或者他人嘴中的艱難迷惑,從而失去方向,隻要你信心十足,準備充分,認準心中的目標不放棄,你就終有一天會將從前的貧困、落後與失敗拋到身後,滿心歡喜地和成功擁抱。

將“NO”變成“ON”

西方有句名言:“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敢向高難度的工作挑戰,是對自己潛能的畫地為牢,隻能使自己無限的潛能化為有限的成就。而敢於向高難度的工作挑戰,敢於變“NO”為“ON”的人,則是最有潛力的人,是永遠的成功者。“NO”這個詞代表著“不”,但也代表著失敗、拖延。可是如果我們把這個詞顛倒過來,“NO”便成了“ON”,也就有了“前進”的意思。

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工作中存在著許多的禁區,這是不能做的,那是不能想的。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被貼上了“NO”的標簽。然而,善於變通的人則會向這一思維挑戰,要改變工作的“不可能”,把“NO”變成“ON”。

1992年底,78歲的IBM仿佛患上了老年癡呆症,一下子陷入了虧損額50億美元的泥沼裏,舉步維艱。昔日威風八麵的藍色巨人變成了沒人理睬的乞丐。GE的傑克·韋爾奇與SUN的麥克尼裏等專家高手都拒絕高薪,不願意去挽救IBM。後來,IBM費盡力氣,終於說服了路易·郭士納前去執掌IBM的帥印。於是,被媒體描述成“一隻腳已經踏進了墳墓”的IBM,迎來了這位對IT行業完全陌生的新CEO,後來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郭士納先生。

不過,當時大家知道郭士納先生要接掌IBM時,很多人向他投去了懷疑的眼光或冷嘲熱諷的態度。他們認為:一個靠經營食品業起家的人,一個對計算機完全外行的人,又如何能擔當得起這一重任呢?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郭士納先生給大家的結果是“驚喜”。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一個當初虧損81億美元的IBM公司,如今已經變為銷售額高達860億美元、贏利77億美元的行業楷模。公司的股票價值增值了800%,市值增長了1800億美元。這些驚人的數字,就是當初那位計算機行業的“門外漢”路易·郭士納先生帶領IBM員工們創造出來的。這是一個給那些懷疑“門外漢”做不了專業活的人的最好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