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追索價值的真諦(2)(3 / 3)

基本需要本質上是似本能的原因我們早己談過了,並且上文還提到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需要受挫會導致精神疾病,這是所有臨床工作者都同意的。然而,對於神經質的需要,對於習慣、吸毒、對熟悉事物的偏愛以及對於工具性需要來說,這不是事實,隻是在某種特殊的意義上,這對完成行動的需要和表達能力的需要來說才是事實。至少,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需要能夠根據實用或實效來區別,並且應該基於理論和實踐的原因來加以區別。

假如價值觀造就會創造的人,並使人接受它們,那麼,為什麼某些價值觀念在受到挫折時會導致精神疾病?我們學會一日三餐,學會道謝,學會使用叉匙、桌椅,我們穿著衣服、鞋子,夜晚睡在床上,說英語,我們吃牛肉、羊肉,而不吃狗肉、貓肉,我們保持清潔,為等級競爭,對金錢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然而,這一切強大的習慣在受到挫折時可以沒有痛苦,甚至還有積極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泛舟或野營時,我們通過輕舒一口氣拋開這一切,承認它們的非本質性質,但對於愛、安全或尊重,卻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很顯然,在特殊心理學和生物學中,基本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它們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基本需要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就要得病,誰要是否認這一點,就得拿出證據說明它們不屬於似本能的需要。

基本需要的滿足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後果:產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實現的效應。有益與良好這兩個詞是從生物學的意義而不是先定的意義上來說的,可以用操作來給它們下定義。隻要條件允許,健康的機體本身就傾向於選擇並努力獲取這些結果。

在論及基本需要的滿足問題時,我們已經概述過這些心理上和身體上的結果,這裏沒有必要繼續考察下去,隻是仍需要指出,這一評判標準並無奧秘、荒謬之處。可以很容易地以實驗甚至工程為根據來驗證這個標準,我們隻須記住,這與為一輛汽車選擇合適的汽油是一樣的道理。假如一輛汽車使用了某種汽油發動得更好,這種汽油對於這輛汽車就比別的汽油更適用。普遍的臨床發現,當安全、愛以及尊重得到滿足時,機體就發揮得更好,感覺更敏銳,智力使用得更充分,更能使思維正確而縝密,更有效地消化食物,更少患各種疾病,等等。

將基本需要滿足物與其他需要的滿足物區別開來的是它們自身的必需性。出於本性,機體自己指明了滿足因素的固有範圍,這是不能由他物替換的,而這對於習慣需要,甚至神經質需要卻是可能的。也正由於基本需要滿足物的必需性,最終將需要與滿足物聯係在一起的是疏導作用而不是任意的聯係。

對我們的目的而言,心理治療的效果是相當有利的,似乎所有主要的心理治療方式都培育、促進、鞏固了我們稱為基本的、似本能的需要,同時削弱或徹底消除了所謂神經質的需要,直到它們取得心理上的成就感。

例如在羅傑斯、弗洛姆、霍尼等人的療法中,這些重要的事實可以使他們直接宣稱自己能使患者恢複自己內在本質。因為這意味著,人格本身具有某種固有的本質,它不是由治療家新創造的,而是由他挖掘出來的,以便按它自己的風格成長、發展。如果頓悟和壓抑的解除會使反應消失,那麼就可以認為這個反應是異質的,不是內在固有的。反之,如果頓悟使反應更強烈,我們就可以認為它是本質的。同樣如霍尼所推論的,假如解除焦慮使患者變得更富有感情或更少怨恨。對於人的本性來說,這就表明愛是基本的,而仇恨則不是基本的。

關於動機、自我實現、價值、學習、一般認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文化適應與反文化適應等等理論,從原理上講有一批寶貴的資料。遺憾的是,這些關於治療轉變的有意義的資料還沒有係統地積累起來。

基本需要的重要地位,已經由對自我實現者進行的臨床以及理論的研究證明得很清楚了。健康的生活取決於這些需要的滿足而不是其他,並且,很容易看出,對於似本能假設所要求的滿足,自我實現者是在接受衝動而不是控製衝動。總之,我們還必須深入下去,就像研究治療效果一樣。